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那种极度坦诚的人?因为足够坦荡,没人能奈他何,明朝就有这么一个坦诚到令皇帝都不由得“害怕、妥协”的人。
公元1566年2月,此时正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执政,嘉靖皇帝原名朱厚熜,中晚年沉迷于道教欲求长生之术。
因而长期不理朝政,致使朝政懈怠,贪腐横行,民不聊生。
时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六品官海瑞,为人清正廉洁,忧国忧民。
为了使嘉靖从长生不老的幻想中“苏醒”过来,看一眼大明王朝中正处在水深火热的千千万万的百姓。
他采用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抬棺进谏”。
清官海瑞自知此举凶多吉少,于是提前买好了棺材,并将自己的家人一一托付给了值得信赖的朋友。
来到嘉靖皇帝的面前后,海瑞向上呈递了自己的《治安疏》,并且在奏疏的过程中措辞激烈,直言时弊。
甚至引用民间嘲讽嘉靖的语句,对着本就不满被叨扰的皇帝直言: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意思是嘉靖=家家皆净)。
嘉靖皇帝在阅读完自然书后勃然大怒,下令捉拿海瑞,然其得知海瑞为上书已备好棺材。
诀别家人后,又深感其“文死谏”的忠心,情绪复杂。
但嘉靖为出心中之气,故意将海瑞逮捕入狱,又留下遗诏,在自己驾崩之后,赦免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忠臣。
被释放出狱后,海瑞不久便官复原职调任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
或许在诸多没有上帝视角的明朝官员眼中,海瑞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的极度坦诚和直性子不过是“傻子”的一种表现。
殊不知,极度坦诚的人比他们想象中高深得多,“可怕”得多。
极度坦诚的人无需人格面具,不怕失衡。
毋庸置疑,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平稳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套心照不宣的“社交面具”和“潜规则”。
这些心照不宣的规则就需要每个人戴上独属于自己的人格面具(homo sapiens mask)。
人格面具最初源于荣格心理学流派指的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满足他人期待。
亦或是为了生存而向外界环境展示出的一种公开人格,这并非真实的完整的自我。
而是被社会化了的被“规训”的自我,这是大多数人适应环境的必要“工具”。
而极度坦诚的人的可怕之一就在于,其根本不需要用任何人格面具来维系社交维持生活的平衡。
他们的坦诚与直性子初看可能在世故之人眼中就是一种傻,不自量力,却不知这些坦诚其实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大智慧。
其次,他们的极度坦诚也会揭开无数人丑恶的嘴脸,犹如日光照进阴暗角落,令丑恶遁形。
在“装聋作哑”的明朝群臣中,海瑞就是这么一个对他们而言的“可怕之人”。
他极度坦诚,磊落,不绕弯子,直来直去,不畏权贵,也不畏生死,他的坦诚撕开了嘉靖的“遮羞布”,也让嘉靖暂且醒悟。
他的坦诚在那个人人自危,委曲求全的时代里显得弥足珍贵。
极度坦诚之下的“共情缺失”与“自我粉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这么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那么“审视”究竟是什么意思?审视其实是对自我不断反思与剖析,是一个不断“自我粉碎”的过程。
而极度坦诚的底层逻辑就是“自我审视与粉碎”。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极度坦诚需要卸下人天生就存在的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这种机制让人能够在人生中得到“自洽与自我保护”,
而极度坦诚的人有着“共情缺失”的特点,他们不会共情你的难言之隐,会刺穿你的自我保护。
会直接说出你的弱点和私心,会直接剖析你极度逃避的矛盾心理,让你不得不直面自己的不完美,甚至真实得有点丑陋的自己,
同时他们也会用这样的标准来严以律己,他们可能会公开承认自己的懦弱,不堪与算计。
这种看似自毁式的言行,其实是对他们自己的最大保护。
心理学家荣格(Jung)同时也说过这么一句话: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察觉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
因为当一个人能够直面自己的痛苦与弱点时,那么他将没有任何软肋,也不会受制于任何人,这就是极度坦诚与率真的高深,可怕之处。
而坦诚并不意味着对任何人任何事都知无不言,而是在很多时候选择坦诚,敢于说真话,因为选择清醒所以更加无畏。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