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科技圈,被苹果iPhone 17的发布搅动得热闹非凡!
当全网都在为这款机型在外观、芯片、屏幕等硬件上的“挤爆牙膏”式升级欢呼时,一个关键领域的表现却显得格外冷清:AI。
发布会上,库克对Apple Intelligence仅一笔带过,没有详细的功能演示,也没有亮眼的技术突破。
随后媒体的评价更是直接指出,iPhone 17的AI功能多集中在后台系统优化和简单辅助层面,比如文本校对、邮件摘要这类基础操作,完全称不上能颠覆用户体验的核心AI能力。
等到9月中旬国行版iPhone 17评测陆续出炉,这种AI领域的“沉默”愈发明显。
无论是侧重影像测评的“影视飓风”,还是深耕硬件分析的“极客湾”,亦或是擅长挖掘用户体验的“老师好我是何同学”,都在评测中对新机的散热、拍照、屏幕显示等方面不吝赞美。
可提及AI时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直言其表现“不尽如人意”,与硬件升级的热度形成鲜明反差。
还有就是此前曝光的苹果17屏幕区别对待,国产屏幕只在中国发售。
反观同期发布新品的谷歌,画风截然不同,Pixel 10系列发布会上,“Gemini”大模型成为绝对主角。
谷歌不仅展示了大模型在手机端的实时翻译、图像生成、多任务协同等功能,还强调其已无缝融入手表、耳机等生态产品,形成了以AI为核心的硬件协同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OpenAI也传出硬件研发动态,一款“口袋大小”“能感知上下文”的AI设备预计2026年推出,虽细节未明,但足以看出科技巨头在AI硬件领域的积极布局。
2007年iPhone初代发布时,诺基亚曾轻蔑地认为它只是“多了块触屏的手机”,没意识到触屏背后是交互逻辑、生态模式的全面革新,最终在智能机浪潮中黯然退场。
如今,若苹果将AI看作“手机的附加功能”,同样可能犯下致命错误,因为AI正在重塑手机的核心价值。
现在的智能手机本质上是“联网依赖型设备”,断网后多数功能形同虚设。
但随着端侧AI模型的成熟,未来的手机将成为独立的“智能体”:无需联网,本地AI就能完成语音交互、图像处理、文档分析等复杂任务。
系统不再是单纯的应用载体,而是能主动理解用户需求、调配资源的智能中枢。
传统模式是“人找功能”,用户要记住APP位置、学习操作逻辑,才能完成订票、办公、社交等需求。
而AI手机时代,交互将变成“AI懂需求”:用户只需说一句“帮我订下周去上海的高铁,顺便预约酒店”,AI助手就能自动调用票务、酒店服务完成任务,无需手动打开任何APP。
就像《钢铁侠》中的JARVIS,它不是简单的工具集合,而是能主动响应需求的智能伙伴。
更进一步说,未来的手机可能会变成一个“黑箱”:用户不用关心文件存在哪里、APP如何安装,系统会通过AI自动整理信息、调用服务。
甚至连界面操作都可能简化,AI会根据用户习惯动态调整交互方式,让“使用手机”这件事变得无感却高效。这种变革,远比单纯提升硬件参数更具颠覆性。
在这场变革中,手机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硬件参数”转向“AI生态”。过
去,手机厂商比拼的是芯片性能、摄像头像素。
现在,比拼的是AI模型的能力、操作系统与AI的融合深度,以及围绕AI构建的服务生态,简单说,不是“手机搭载AI”,而是“AI定义手机”。
乔布斯当年颠覆手机行业,靠的不是单纯提升硬件,而是重构了交互逻辑:去掉实体键盘,用多点触控、手势操作重新定义“如何用手机”,这种底层变革让iPhone成为智能机时代的标杆。
如今,AI对手机的重构同样要深入底层:界面如何响应AI指令?硬件资源如何优先供给AI任务?开发者如何基于AI模型提供服务?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厂商在未来的地位。
谷歌的布局已经展现出这种思路:以Gemini大模型为核心,让AI贯穿手机、穿戴设备等全产品线,开发者可以基于Gemini开发服务,用户通过AI助手调用这些服务,形成“模型-硬件-服务”的闭环。
而苹果目前的AI策略,仍停留在“给现有系统加AI功能”的层面,既没有成熟的核心大模型生态,也没有重构交互逻辑,这种滞后性可能让它在竞争中逐渐失势。
更关键的是,AI还将重构手机产业链的价值分配。
过去,产业链的核心是“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开发者”:苹果靠App Store抽成获得巨额收入,开发者靠开发APP吸引用户。
但在AI时代,产业链核心会变成“AI模型提供商-智能体平台-服务提供商”:AI模型提供商掌握“大脑”,智能体平台(类似AI版操作系统)协调服务,开发者从“做APP”变成“做AI可调用的服务”。
这种变革对苹果的冲击尤为明显。App Store是苹果服务业务的支柱,一旦用户不再依赖下载APP,而是通过AI调用服务,App Store的入口价值将大幅下降,30%的抽成模式也可能难以为继。
如果苹果不能及时调整生态策略,适应“AI调用服务”的新模式,不仅会失去开发者,还会失去对产业链的主导权,这正是当年诺基亚失去生态主导权后的困境。
回顾手机产业史,每一次范式转移都会淘汰旧巨头、催生新王者。
功能机时代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因没能跟上智能机的生态变革而衰落。
如今,AI带来的变革同样残酷,若苹果不能抓住机遇,很可能重蹈覆辙。
苹果当前的AI困境,源于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技术架构的滞后,二是生态利益的束缚。
从技术上看,Siri作为苹果的AI入口,多年来始终停留在“语音命令”层面,无法处理多轮对话、理解复杂上下文,根本原因是其底层架构无法支撑大语言模型。
要升级Siri,就需要彻底重构软件体系,这不仅耗费时间,还可能影响现有系统的稳定性。
苹果并非毫无破局机会,它拥有强大的硬件研发能力,A系列芯片的端侧算力在行业内领先,若能将芯片与AI模型深度优化,或许能在“端侧AI”领域建立优势。
同时,苹果的生态闭环若能与AI协同,也可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但关键在于,苹果是否能放下对现有生态的依赖,真正将AI视为“核心战略”,而非“附加功能”。
2025年的iPhone 17,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苹果在AI时代的迷茫。硬件上的“挤牙膏”再亮眼,也掩盖不了AI战略的滞后。
如果苹果不能尽快在AI模型、交互逻辑、生态模式上实现突破,那么“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或许不是危言耸听,毕竟,历史从不怜悯那些跟不上变革的巨头。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