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县武委会副主任、安阳市城市建设局局长
太行烽火淬剑芒,洹水新城筑梦长——李银堂
豫北林县的沃土,孕育了一位将毕生心血融入时代洪流的赤子——李银堂。李银堂,1921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林县合涧区(今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代表。他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完整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太行烽火:锤炼革命锋芒
当民族危亡的阴云笼罩,22岁的李银堂于1943年4月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熔炉中淬炼成长。同年10月,他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的信念从此扎根于心,并担任当地武委会主任。
在敌后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历任合涧区区长(1944年11月-1946年2月)、林县武委会主任(1946年3月-1949年3月)等职。他肩负组织地方武装、领导游击战争的重任,带领民兵穿梭于太行山峦,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配合主力部队,在保卫家园、打击日寇的烽火中锤炼了坚韧的意志和出色的组织才能。
正是在这并肩作战的烽火岁月里,他与同为武装干部的王永邦同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据王永邦之子王广福同志回忆,李银堂与其父是亲密无间的上下级,打游击时朝夕相处,感情至深。
中国共产党 河南省林县组织史资料(1938~1987)
当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李银堂更以果敢担当书写了浓重一笔:1948年10月,作为林县武委会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由民兵和担架队员组成的三千四百余人支前队伍,跨越山河,星夜兼程奔赴淮海前线,为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1947年元月,中共林县县委部分领导干部在平房庄合影。
前排左起:1.刘果 2.余光 3.白志煌 4.国振刚 5.杨健三 6.万达 7.白涛 8.莫志英 9.雁长青
后排左起:1.梁振英 2.尹兴正 3.杜展潮 4.贾玉慈 5.高光前 6.李光宗 7.(记者) 8.李银堂 9.张广义 10.董万里 11.李秀山 12.(雁长青之妻)
南下征程:书写忠诚篇章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的硝烟甫散,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更加嘹亮。1949年2月,征尘未洗的李银堂,作为太行解放区久经考验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的历史重任,加入了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时任第五大队三中队县武委会主任,踏上千里南下征途。
这段征程不仅承载着历史使命,也见证着革命战友的患难真情。王广福同志追述,其父王永邦与李银堂在南下路上同甘共苦、肝胆相照。当李银堂积劳成疾需要治疗时,王永邦在紧张的行军间隙抽身探望。李银堂心中挂念战友,深知南下路途艰辛,水土不服多发,特意将自己备用的治疗腹泻中药赠予王永邦,这细微处的关怀,是烽火情谊最朴实的注脚。
然而,艰苦卓绝的行军最终透支了他的健康,在行至浙江省江山县后积劳成疾。1950年3月,在组织关怀下,他结束了这段未竟的使命,返回故土。虽未能亲历南方新区的完整开辟,但他为使命鞠躬尽瘁的身影,已然深刻诠释了何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
这段始于烽火岁月的革命情谊,并未因李银堂的提前北归而褪色。1984年,王永邦同志离休后,特意陪伴爱人李漳荣同志前往安阳,探望了这位昔日生死与共的老战友、老上级,这份跨越时空的挂念,令人动容。
建设新程:辗转多地耕耘
从战场回到家乡后,李银堂同志以同样赤诚的心,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滚滚浪潮中。他的足迹遍及多个关键岗位,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与实干精神:1950年4月起,先任专署农场场长深耕农业,1953年7月转任安阳专署水利科科长投身水利事业;1954年9月进入河南第二干校深造后,于1956年6月任安阳专署采购局副局长。同年9月,他奔赴三门峡工程局,历任机材处科长、三分局书记、水电站办公室主任,为国家战略工程建设倾注心力。1962年8月后,他转战能源与轻工业领域,先后担任安阳发电厂副厂长、安阳内衣厂厂长,1970年10月升任安阳市轻工局局长,统筹全市轻工系统管理,在不同战线续写着实干篇章。
洹水筑梦:擘画城市新貌
1978年7月,李银堂同志迎来了他建设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担任安阳市城市建设局局长兼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彼时的安阳百业待兴,他肩负起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千钧重担。凭借战争年代锤炼的果敢和二十余年经济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他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创业者的豪情投身于城市发展的蓝图绘制中。从道路桥梁的贯通到公共设施的完善,从市容市貌的改善到未来发展的规划,他倾注了全部心血。1983年12月,他在建委的岗位上光荣离休。
余热映辉:传承奉献精神
离休并非奉献的终点。李银堂同志依然心系这座倾注了深情的城市,常以“老城建”的身份为年轻一代干部传授经验,将务实作风与无私奉献的火炬传递下去。
从太行烽火中冲锋陷阵的武委会主任,到洹水河畔擘画蓝图的城建局长,李银堂同志以跨越四十载、辗转十余岗的毕生实践,完美印证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初心。战火锻造了他无惧艰险的脊梁,建设熔炉又炼就了他脚踏实地的担当。其波澜壮阔的生命轨迹,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共和国建设者群体的集体缩影——这轨迹所淬炼的忠诚品格、实干精神与永不停歇的奉献情怀,已深深融入时代长河,成为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编者的话·致敬长江支队精神传承者
《河南省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程中,有一支队伍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与崇高的荣耀,它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与太岳两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红军、坚韧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区内杰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与地方武装的精英骨干共同铸就,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开启新时代的重任。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领导者。中共林县县委书记马兴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动报名南下,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的积极参与热情。林县12个行政区积极响应,几乎每区都贡献了一半的干部,总数达到了114人。这些关键人物包括:马兴元(兼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组织部长)、蔡良承(组织部长)、郭丹(宣传部长)、杨保成(县委秘书)、郭景周(副县长)、董清晨(县委社会部部长),以及谷文昌、罗全贵、张全金、王虎、张金川、刘成水、袁万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编入南下区党委第五地委。此外,还有11位巾帼英雄,如郑惠兰、王蓉香、赵锋、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随长江支队南下的还有林县籍在汤阴工作的杨廷英、郭有藩,在淇县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长江支队警卫连的林州籍士兵张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时期,还有冀南三地委委员兼河北省成磁县县委书记万达、李富华等林县籍干部,他们则从河北省南下湖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江支队五大队三中队南下行军大事记,记录了他们的英勇与艰辛:
长江支队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历经9个月行军,艰苦跋涉6000里,途经8个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65个县,穿越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建龙溪地区。
当时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当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太行、太岳儿女,如今大多已离世,160多位林县籍南下队员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献给了福建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作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胜利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见证,其组建与南下历程,不仅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END -
微信公众号ID:LinzhouInfo
参考资料:
1.《回望太行》(主编 未金林、杨州毅 副主编 张国声、贾少杰等)
2.林州市新闻中心《长江支队林县籍队员追记》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