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催促、少操心,给孩子一些自由才是上上策!

我们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适规律:

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爱催促的家长,尤其是妈妈。

叛逆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爱唠叨,说狠话,爱操心,习惯命令又容易溺爱孩子的家长。

在家庭教育的复杂迷宫中,最令人无奈且揪心的状况,莫过于家长深陷自我认知的误区,浑然不觉自身问题所在。

这种无意识的“盲区”,如同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礁,悄无声息却又极具破坏力,将亲子关系的小船撞得摇摇欲坠。

其一,众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常常陷入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沟通幻觉。他们满心以为自己正以温和、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实则不过是在单方面地发布命令。

比如,在孩子兴致勃勃地分享学校趣事时,家长却冷不丁地打断,强行插入自己的观点和要求,诸如“你以后别和那个同学玩了”“周末必须去上那个补习班”之类的话语,脱口而出。

他们觉得这只是正常的交流,是为了孩子好而给出的建议,却未曾察觉孩子眼中一闪而过的失落与抗拒,未曾意识到自己的话语在孩子听来,更像是不可违抗的指令。

其二,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家长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其归咎于外部因素,而忽略了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他们将孩子叛逆的矛头直指手机,仿佛手机就是那个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在他们眼中,孩子原本乖巧听话,自从接触了手机,就变得脾气暴躁、厌学逃课。

他们忽略了孩子在手机背后可能承受的学习压力、社交困扰以及情感需求。同时,家长们还把孩子结交不良朋友视为孩子变坏的根源,认为孩子是因为交友不慎,才从曾经那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沦落成如今这个摆烂游荡、不思进取的“问题少年”。

他们没有深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朋友,是不是在自己长期的管教下,孩子内心渴望自由和认同,才会在不良朋友身上寻找那份缺失的温暖。

实际上,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往往隐藏在家长过去十几年的教育方式之中。

家长们对孩子事无巨细地管控,从日常生活的起居饮食,到学习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牢牢地抓在手中,不给孩子任何自主选择的空间。

他们频繁地唠叨,从学习到品德,从生活到未来,无休止地在孩子耳边念叨,仿佛孩子是一个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被提醒的婴儿。

这种过度的操心和控制,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孩子紧紧束缚其中,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窒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渴望摆脱这种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于是叛逆行为便应运而生。

然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家长们根本不认为自己管得太多。

他们还会拿自己与其他家长进行比较,然后沾沾自喜地觉得,相比那些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管控更加细致的家长,自己对孩子的管理已经算是相当佛系和放松了。

他们沉浸在这种自我营造的“宽松教育”假象中,对孩子的叛逆行为视而不见,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管教孩子,结果只能是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的叛逆行为越来越严重。

每当孩子出现叛逆和磨蹭的情况时,家长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自己是不是在哪些地方做错了,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而是像一只受惊的刺猬,立刻竖起全身的尖刺,将孩子的问题一股脑地甩锅给外界。

他们认为是手机的诱惑太大,让孩子迷失了自我,才会突然变成现在这个叛逆不羁的样子。

他们觉得是孩子交友不善,受到了不良影响,才会从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变成如今这个让他们头疼不已的摆烂游荡的“问题少年”。

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叛逆是他们长期教育方式的结果,是孩子在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而他们却选择了视而不见,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家长总是盯着别人的问题不放,而不考虑自身的问题与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只会让孩子在对抗的路上越走越远。

为什么家长只能看到别人的问题,无法洞见自己的问题呢,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家长本身有着自负与自恋。

潜意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做错,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只是履行一个家长的义务而已。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用同样的方法,在前十几年把孩子养得很乖,很好,很优秀。所以家长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孩子前十几年都顺风顺水,是人人都夸的乖孩子,有种“别人家孩子”的优越。

这些赞誉变成了家长养育过程中成功的体验,会很难听进去不同的意见。

关于自恋与自负这块,有一个同事比较有深刻的体会。

她说,她家娃初中时,是从垫底的学渣一路逆袭为年级前10的学霸,这也让她对自己的养育理念与养育方法非常自信。

自信过度,就会变成自负,自负之后就充满着自恋。

而自恋又会制造一种假象,觉得孩子一切都好,即便孩子有一些问题的萌芽,也自动忽略了。

所以,后来在孩子初三和高一阶段,她的孩子摔得很惨,她也为自己的自负与自恋妥妥坑了孩子。

这是一个很痛但醒悟很彻底的经历,也是从那以后,她开始觉察,开始进行家庭教育复盘,开始不再过度操心,也不再催促孩子。

家长之所以爱操心和催促孩子,本身也是一种自恋的表现,觉得自己不管,孩子就做不好。

但实际上,往往是家长操心太多,管得太多,催得太频繁,才导致了孩子的摆烂,拖延与厌学。

密不透风的管控,让原本就敏感和内耗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有很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待在家,就是觉得家里没有温度,没有理解,只有说教和各种唠叨与管控。

所以孩子才会向外寻找温暖和存在感,才会叛逆的跟家长对抗。

家长不明白,正是自己对孩子过于关注,过度干预,什么事都要说上一嘴,才会让孩子想拼命逃离家长的掌控。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自主感,价值感和胜任感,是他们最看重和追求的自我。

孩子只是想自己说了算,孩子只是不想被过度干预,孩子只是想让自己有机会被一次次看见,他们需要外部的认同。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用,而在家里,在父母身边,孩子一次次接收到的信号是:你这也没做好,那也做得不对。要么是各种讲道理,各种控制与干预。

闭不上嘴的家长,对孩子来说,只想逃和远离。

太爱操心的家长,更让孩子感觉到窒息与厌烦,只想堵上耳朵。

太勤快的家长,只会养出懒孩子,还让孩子习惯甩锅和逃避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上策   操心   自由   孩子   家长   叛逆   方式   自我   手机   厌学   品学兼优   不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