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中国对于美国的反制,效果好得有些不可思议。
10月9日,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强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的公告,短短九天时间,很多美企就承受不住了。
美国企业首当其冲,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从95%直线跌至几乎为零,美光科技也紧急宣布退出中国的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业务,而一直被视为全球半导体设备风向标的阿斯麦,其总裁也唱衰前景不乐观。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
中国反制真正的威力,并不在于一时的激烈对抗,而是源于一种更底层、更安静,却也更致命的控制力。
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近乎垄断的精炼加工能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矿产之争,而是对整个高科技产业“血液”的纯度和流量,实现了精准的调控。
今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一条新规,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其核心条款,“0.1%规则”如同一道无形的紧箍咒,笼罩全球。
它规定,任何在境外制造的商品,只要其中含有的、原产于中国的特定物项价值超过了0.1%,那么这件商品想要再次出口到别的地方,就必须获得北京的批准。
这听起来不起眼的百分比,实际上相当于为全球无数高科技产品,都安装了一个源自中国的“审批阀门”。
这道阀门之所以坚固,是因为其背后是任何国家在短期内都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
当美国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ials还在为自建分离工厂而苦恼时,其技术依然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提纯的稀土纯度仅有99.5%,成本却比中国高出2.3倍。
更不用提,稀土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重金属乃至放射性废料,这在美国本土高昂的环保标准下,几乎是无法处理的难题。
该公司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开采出的矿石,乖乖运到中国进行加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早已掌握了从开采到高纯度材料制造的全套核心技术,萃取纯度高达惊人的99.9999%,并拥有全球九成的相关提纯专利。
这种无可替代的优势,直接引发了一场悄无声息的供应链多米诺效应。
第一块倒下的骨牌,是那些为ASML提供“左膀右臂”的顶尖供应商。
德国蔡司,这家生产EUV光刻机核心镜头系统的巨头,其镜头制造离不开“镧”和“铈”。
而日本的东京电子,作为全球领先的涂胶/显影设备商,其核心部件也大量使用“钇”、“钪”等稀土元素。
而这些元素的精炼产能,中国占了全球九成以上。
压力很快传导至第二环,直接冲击了设备制造商ASML本身。
其生产EUV光刻机所需的“氧化镥”抛光液和“钕铁硼”永磁体,都高度依赖稀土。
据估算,这家巨头手中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大约八周的生产。
一旦中国的审批流程稍有延长,其本已漫长的交付周期就可能从12个月拖到18个月以上,后果不堪设想。
而最后一环,则是台积电这样的终端制造商。
其最先进的3纳米生产线,对一种名为“镝”的重稀土元素依赖度超过90%。
全球92%的“镝”都由中国供应,台积电每年需要从大陆进口超过6000吨各类稀土材料。
这条供应链一旦中断,其尖端产线的良品率,可能会立刻暴跌20%到30%,这对于一个以精度和良率论英雄的行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牢牢掌控上游资源的同时,中国也在中游的物流环节,悄然改变着牌局。
凭借其庞大的港口网络和在全球航运中的枢纽地位,中国正将物流这个全球贸易的“神经系统”,转变为施加影响力的全新工具,迫使国际玩家们不得不做出成本高昂的选择。
针对美国早前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业发起的301调查,中国交通运输部在国务院批准后,于10月10日发布了港务费新政。
它选择在10月14日生效,与美方的政策生效日完全重合。
收费标准定为每净吨400元人民币,打击目标则清晰地锁定为由美国企业或个人拥有、运营的船舶。
这种针锋相对的姿态,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
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一场全球航运界的“改道潮”随之而来。
国际航运巨头丹麦马士基和德国赫伯罗特,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迅速调整航线规划。
为了规避这笔新增的巨额费用,至少有两艘悬挂着美国旗帜的船只,被迫放弃原定的中国港口,转而驶向韩国的釜山港。
这项政策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其规则的“渗透效应”。
新规的定义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美国公司拥有的船舶,连那些有美国公司参股或实际经营的船舶也涵盖在内。
这立刻在一些跨国航运公司内部引发了震动,为了自保和规避风险,有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裁撤旗下的美国籍高管。
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的规则制定能力,已经开始穿透商业运营的表层,直接渗透到跨国公司的内部治理和人事决策层面。
在资源端施加压力,在物流端设置关卡,这一系列操作的最终目的,是重塑顶层的市场格局。
通过将自身庞大的国内市场,从一个“开放的机遇之地”,转变为一个“本土化的终极战场”,中国正在加速终结西方科技巨头们在此地的“黄金时代”。
美光科技的退场,就是这场转变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美国半导体巨头美光
10月17日,这家美国存储芯片巨头宣布,将逐步退出在中国的整个数据中心业务。
这项业务每年为其贡献约34亿美元的收入,占其全球总营收的12%之多,堪称“壮士断腕”。
美光的败退,是一场“双重挤压”下的必然结果。
第一重压力始于2023年,当时,中国网信办的审查认定其产品存在“较严重网络安全问题隐患”,随后,中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商被要求停止采购其产品。
这相当于关上了市场准入的大门,形成了一次“准入封锁”。
第二重压力则来自市场内部,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迅速崛起,其产品性能已经可以与美光对标,形成了强有力的“市场替代”。
而在此时,中国发布的稀土新规,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端存储芯片的制造同样离不开稀土,面对供应链随时可能断裂的风险,继续在中国运营数据中心业务变得毫无保障。
如果说美光的遭遇是被动退出,那么英伟达则是在主动进攻中陷入了“清零困局”。
其创始人黄仁勋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无奈地承认,英伟达在中国AI市场的份额,已经从巅峰时期的95%暴跌至接近于零,他将此归咎于美国自身的出口管制政策。
但这只说对了一半。
为了绕开美国禁令,英伟达曾费尽心机为中国市场特供了一款“阉割版”的H20芯片。
可是,这款芯片的销售却异常惨淡。
原因在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反制的“闭环”:一边限制制造芯片所需的稀土原料出口,另一边又加强对含有稀土的进口芯片进行审查。
他不得不承认,中国本土已经拥有了性能不逊于H20的替代芯片。
无论是北京大学研制出的高精度模拟计算芯片,还是清华大学研制出的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都标志着中国科技实力的跃升。
从一个默默遵守规则的“接受者”,到一个开始主动设定议程的“制定者”,中国的这一转变,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信源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