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潮涌东滘口,星火传九州——‘胜利大营救’”主题活动在江门台山市都斛镇东滘渔村的东滘口“胜利大营救”登陆旧址举行。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中共地下党组织胜利地抢救了数百位在港的文化精英与爱国人士。其中,梁漱溟、范长江、金仲华、陈此生等20多位名人等分两批走海路西线,最终在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成功脱险。这条海上交通线成为文化精英的“生命通道”,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珍贵的文化火种,更影响了近代的新闻事业发展。
时隔83年,来自高校、文化、党史等部门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省级媒体代表、港澳媒体代表来到宁静的东滘渔村,以“新闻”为聚焦点,为重温这段“抗战以来最伟大抢救工作”的历史。
小渔村成为“生命通道”
1941年12月25日,港英政府总督杨慕琦签署投降书,香港沦陷。日军随即贴出布告,勒令居住在香港的各界知名文化人限期“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指令“不惜任何代价,抢救文化火种”。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廖承志、张文彬等人在香港紧急部署“胜利大营救”。这场历时近200天、成功撤离800余人的秘密大营救,无一伤亡、无一被捕,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抢救工作”。
其中,部分文化名人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东江游击队的协助下分批逃离香港,在澳门短暂停留,先后乘船经过横琴岛、三灶岛,在南水镇稍停,渡过崖门出海口,在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成功脱险。在夏衍的《走险记》、张云乔《“老将”点兵过崖门》以及梁漱溟与儿子的书信中,均记录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台山市档案馆副馆长许盼生认为,东滘口是党领导下统一战线的“实践见证”:“这场营救是无数普通人用勇气与热血织就的安全网。其中既有深入虎穴的地下党员,也有倾囊相助的侨商贤达,更有无数默默无名的百姓。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力量,在党的统筹下形成合力,东滘口的营救故事,正是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生动缩影。”
活化利用 再现“大营救”历史
83年后,烽烟早已远去,今日的东滘口成为一座宁静的小渔村。走上村内新建的瞭望塔顶,记者看到数十座平房沿着东滘河边一字排布,河岸停着大大小小的渔船。岸上晒着虾干,渔民们在岸边的小棚里乘凉、喝茶、闲聊。咸咸的海鲜味道透露着休闲的气息。
宁静的东滘渔村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2年,台山市都斛镇以东滘渔村为抓手,实施台山都斛“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复原登陆码头、修建观景瞭望塔、布展东滘口“胜利大营救”事迹展等,让各方来客了解当年那段“胜利大营救”历史。
其中,台山市把闲置的原东滘小学教学楼活化改造成公共空间,并在此布置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事迹展,通过数十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及数百张老照片系统梳理了台山的红色基因、华侨基础、地理位置,以及营救行动的时间线与关键节点。展览上,由“三师志愿者”阿瑞创作的主题油画《大地:台山东滘口登陆脱险文化名人纪念》,记录了经东滘口登陆脱险的部分文化名人:夏衍、梁漱溟、范长江、司徒慧敏、蔡楚生、金山、王莹、郁风、金仲华、沈谱、张云乔等。据介绍,东滘口距离香港不足80海里、距澳门仅48海里;凭借天然滩涂与潮汐规律,退潮时船只可藏于滩涂,涨潮时可借水流迅速离岸,是日军严控主航道外的“隐蔽缺口”,因而也成为“胜利大营救”水路西线的核心地点。
与会人士参观展览
此外,多位台山籍中共地下党员也在整个“胜利大营救”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如陈秋帆(台山籍)以家族酒店为掩护,机智周旋于敌特与海盗之间,护送大批文化人安全撤离;经验丰富的保卫工作者李筱峰(台山籍)隐于文化人队伍,一路护送茅盾、邹韬奋等穿越封锁;黄日东(台山籍)则在深山改建接待点,以“假地雷”智退日军扫荡,守护藏身之士。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侨乡优势与社会关系,台山籍侨商、民主人士成为营救行动的“后勤官”,以资金、物资与人脉破解转移难题。如爱国侨领陈孔图(台山籍)在香港创办了大中华酒店,后被中共地下组织选作“胜利大营救”西线行动的临时指挥部和秘密汇聚点,成功协助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大批文化精英从香港安全撤离。
保存文化火种 传承新闻事业精神
15日上午,在参观了登陆点码头旧址以及“胜利大营救”事迹展后,参加活动的各界人士举行座谈会,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旅实践等角度各抒己见,分享、交流对于“胜利大营救”历史的体会,解读东滘口在那段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座谈会上各抒己见
五邑大学人文与政法学院副院长余敏芳表示,“胜利大营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高度重视,对知识分子的高度尊重与关怀,“1942年的东滘口登陆,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安全保卫战。保护的是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代表着抗日救亡正义事业的文化精英。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守望者。保护文化人士,就是保存了文化的火种。”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新闻前辈在国家危亡之时的行动抉择、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看到了我国新闻人专业标杆的高度以及新闻职业精神传承的脉络。”江门日报社总编办主任傅健指出,在“胜利大营救”中,范长江、金仲华、陈此生、郁风、梁漱溟等多位涉新闻界文化名人从东滘口登陆脱险。通过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新闻工作者不顾生死,战斗在抵御外侮的前线,发挥了凝聚精神力量、传播思想、团结社会各阶层的关键作用。“他们以笔为枪,用新闻作品唤醒民众,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构筑起抵御侵略的‘精神长城’。”
五邑大学人文与政法学院新媒体与文化传播系主任郁勤则从“红色文旅”角度给出建议:可以尝试建立“东滘口红色文旅智库”,邀请专家、渔民、媒体共同参与,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发起如“我眼中的东滘口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征集活动,鼓励游客分享与先贤故事的联结 ,让地方故事通过大众传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与会的省级媒体代表均表示,83年前的大营救,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它保存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精神血脉和专业传统,至今仍在激励着当代新闻工作者坚守理想、砥砺前行。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发时代先声的神圣使命,在缅怀这段历史的同时,更要继承前辈们“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传统,坚守理想,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续写新闻事业的辉煌篇章。
而来自港澳的媒体代表则表示,“胜利大营救”是粤港澳同胞携手抗日的历史见证。三地风雨同舟、血脉相连、荣辱与共,在抗战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东滘口则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明。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特别是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台山与港澳地区融合加速融合。港澳媒体在未来将沿着曾经的海上生命通道踏海而来,加强三地新闻媒体合作,挖掘更多新闻素材,共同讲好大湾区时代下的台山故事。
文 | 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台山宣
图 | 曾浩年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