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 IFC 的老铺黄金,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 LVMH 掌门人Bernard Arnault 一待就是半个小时。有顾客称看到这位老爷爷看了店铺里葫芦、吊坠、十字架这些产品。在上海前滩,他还走进了 Songmont 的店铺参观。作为 LVMH 掌舵人,他的这两次“逛店”无疑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西方奢侈品巨头似乎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消费者正在被怎样的中国品牌打动。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中式审美,成为高端消费的新语言
过去十几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几乎是国际大牌的天下。但如今,越来越多本土品牌正在突破传统认知,甚至在价格和形象上切入了“可及性奢侈”的赛道。Songmont、Grotto 等新兴箱包品牌,动辄售价两三千元,已经逼近 Coach、Michael Kors 的区间。根据《中国日报》的数据,2025 年初,天猫平台上售价超过1000元的手袋畅销榜单里,本土品牌占据了相当比例,其中不少已经进入2000元以上的档位。
它们赢在文化叙事与设计语言。Songmont 将“松弛感”与中国传统美学结合,老铺黄金则重新演绎葫芦、祥云等传统符号,让高端消费者觉得“买到的不只是饰品,更是具有文化符号的品味”。在越来越强调身份认同的消费心理下,本土品牌正在抓住关键点。
二、奢侈品巨头的战略焦虑
国际集团当然注意到了这一变化。长江商学院的研究显示,90后、95后中产群体已经成为奢侈品市场的重要增长引擎,他们对“有文化故事”的品牌兴趣远超单纯的 logo 消费。LVMH 在财报中也直言,看到中国本土品牌在珠宝等领域的需求增长迅猛。
于是,策略调整悄然展开。开云集团早年收购 Qeelin 就是一个先例,把带有中国元素的珠宝品牌推向了全球视野。未来是否会有更多 Songmont、Grotto 被并购?这是一个开放的可能。与此同时,大牌们也在尝试通过生肖限定、节日特别款来回应本土文化。但这种浅层的“贴标签”式操作,很容易让消费者觉得缺乏诚意。
三、如何真正走进中国市场
对国际巨头而言,难点在于平衡:既保留自己的品牌传统,又能在地化地进入中国文化脉络。真正的办法可能不是做一两款“中国风”,而是深入到研发、设计乃至零售体验的全过程。
一些更有前瞻性的路径包括:与本土设计师长期合作;在旗舰店中打造文化展览或体验空间;甚至设立本土设计团队,真正把“中国美学”转化为日常创意源泉。这样,品牌才不会显得是“游客”,而能成为中国消费文化的一部分。
四、新窗口与新考题
当然,挑战依旧存在。本土品牌的灵活与文化敏锐度是优势,但国际品牌的历史和稀缺性依然不可忽视。消费者是否会在文化认同之外,继续为“百年传承”买单,将决定下一阶段市场格局。而经济环境的波动,也可能让高端消费随之调整。
所以,当 Arnault 在老铺黄金凝视葫芦吊坠时,他真正打量的,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未来密码。对本土品牌而言,这是崛起的窗口;对国际巨头来说,这是迫在眉睫的考题。谁能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在未来版图中拿到一定的主导权。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品牌出海合作请联系business.trends@dealmoon.com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