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沪剧名角朱俭昨晚去世,年仅50岁从业33年!网友:不敢信

前言

7月25号那个晚上,消息传来了。朱俭走了,才50岁

这个在台上活灵活现演陈达炜的人,前不久还让观众看得直掉眼泪,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沪剧台子空了什么?这么个能演会唱的人没了,以后谁来接班?

作者-彤

朱俭没了

消息来得太突然。7月25号晚上,朱俭因病去世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沪剧圈子里的人都愣住了。

网上到处都是"不敢相信"的声音。有人发微博说:"假的吧?刚刚还看他的戏呢。"有人在评论区留言:"太可惜了,一路走好。"那些字里行间透着的,都是真心实意的不舍。

朱俭这个名字,在上海沧剧院可是响当当的。人家叫他"当家小生",不是随便说说的。这称呼,得靠真本事换来。50岁,说老不老,说年轻也不算年轻。可对一个演员来说,这正是黄金年纪

身子骨还硬朗,嗓子还亮堂,台风还稳当。这样的时候没了,让人心里堵得慌。就像一台好戏演到精彩处,主角突然就下场了。台下的观众还沉浸在剧情里,台上的人却再也不会回来了。

朱俭走了,上海的夜晚仿佛也安静了些。那些熟悉他唱腔的戏迷们,心里空落落的。因为他们知道,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那个独特的声音在台上响起了。

这人到底啥来头?让这么多人舍不得。

台上那个活宝贝

朱俭在台上,就是个活宝贝

他长得高大精神,往台上一站,就有那个范儿。不用开口,光是那个气质,就能让观众的眼睛发亮。扮相英俊,这话不是恭维,是实打实的事实。

更要紧的是,他会演戏。不是那种咋咋呼呼的演法,是往心里走的。一个眼神,一个皱眉,你就能感觉到那个角色心里在翻江倒海。他的表演细腻得很,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都有讲究。

说到他的唱腔,那更是拿手好戏。清亮,有味道,舒展飘逸。听他唱戏,就像春天的风吹过耳朵,舒坦得很。观众们都爱听他的戏,票房好得很。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他在《一号机密》里演的陈达炜。这个角色难演!表面上看,就是个文弱书生,甚至有点窝囊。

但他心里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为了这个秘密,他失去了老婆,自己过得穷困潦倒

朱俭把那种痛苦演活了。为了抄写一份机密文件,陈达炜三年没出过屋子!身体都垮了,骨头都变了形。

朱俭在台上,把那种巨大的信念全演出来了。观众看得都掉眼泪,为了角色,也为了朱俭。

他还演过《邓世昌》里那个硬骨头的英雄,《雷雨》里内心矛盾的周萍,《家》里向往新生活的觉民。每个角色都是他,又都不是他。

他把自己的血肉,都揉进了这些舞台上的人的身体里。角儿咋练出来的?得看看他的成长路。

从小毛孩到台柱子

朱俭不是天生的角儿,是练出来的。

1975年,他在上海出生。小时候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嗓子亮。进了小荧星艺术团,那会儿这地方在上海小孩心里,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唱歌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12岁那年,他自己选了条路。1987年,考进上海戏曲学校,学沪剧。

那是上海的调调,唱的是上海的故事。一头扎进去,就是五年

这五年,可不是闹着玩的。学戏,光有嗓子能干啥?天不亮就得起来,压腿、吊嗓子,一个动作重复上千遍。那种枯燥,能把人的锐气都磨平了。

他愣是把这些苦头全咽下去,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1992年,他从学校毕业,进了上海沪剧院。这里,是他一辈子待的地方。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了真正的沪剧演员。刚开始,也是跑龙套,演些边边角角的角色,给大角儿们配戏。

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他个子高,长得精神,往台上一站,就是有那个范儿。慢慢地,他就成了剧院里那个"挑大梁"的小生。什么叫挑大梁?就是一台戏的男主角,最核心的那个人物,都是他来。

为了唱得更好,2007年,他拜了沪剧名家孙徐春当老师。孙徐春是"王派"的传人,有真本事。朱俭学到了不少门道,他的戏一下子就舒展开了,韵味又不一样了。

在剧院里,他跟很多人搭过戏。前辈马莉莉、茅善玉,同学程臻、吉燕萍,后辈王丽君、洪豆豆。他总能托住对手,让整台戏都好看,不是只顾着自己一个人闪光。

他的努力,别人也看得到。1993年,他在首届青年沪剧演员大奖赛上拿了"十佳"。1999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2007年,又在"中国戏曲红梅荟萃"上拿到了红梅金奖。这些奖杯,都是他汗水换来的。

可惜啊,正当红的时候人没了。

空了个位置的台子

朱俭这一走,沪剧的台子空了个重要位置。

不是随便说说的空。他这个年纪,这个水平,在沪剧界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老师傅们年纪大了,慢慢要退了。年轻人还在学,还没成气候。朱俭这样的,正好在当打之年,是剧院的顶梁柱

现在人没了,这个位置谁来填?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培养一个好演员,得十几年功夫。从小学戏,到能独当一面,这中间要经历多少磨练?朱俭用了将近30年,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更要紧的是,沪剧这门艺术,本来就面临传承的压力。年轻人不愿意学,觉得太苦太累。观众也越来越少,都去看电影、玩手机了。在这种情况下,失去朱俭这样的演员,对沪剧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网上有戏迷留言说:"以后去哪里看这样的好戏?"还有人说:"传统文化真的需要更多人关注。"这些话,说到了点子上。朱俭的离世,让人们突然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传统艺术,其实很脆弱。

病痛这东西,它不讲道理。说来就来,说带走谁就带走谁。可是,艺术的传承不能等。沪剧的台子不能长期空着。需要更多的年轻人站出来,接过朱俭他们这一代人的班。

朱俭留在台上的那些身影,唱过的那些调子,以后只能在影像里,在记忆里找了。

但他的艺术,他的精神,应该继续传下去。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沧剧最好的守护。这事儿让人琢磨,传统艺术到底该怎么办?

结语

50岁的人说没就没,这让咱们看到啥?传统戏不能光靠几个台柱子撑着。

老师傅们年纪大了,年轻人还没成气候,朱俭这样的正好在当打之年。现在空了这么个位置,沪剧界得想想办法了。不能再等了,得赶紧培养新人。不然,这门艺术真的有可能断了线

你觉得传统戏该咋办?是该多培养几个年轻人,还是另有招儿?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传统艺术?它们面临什么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娱乐   沪剧   名角   昨晚   网友   台上   上海   艺术   台子   观众   角儿   剧院   演员   角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