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镀金假象”到制度革新:美国如何用关税政策破解现代化困局?

19世纪末的美国,那叫一个“暴发户”时期,从农业国咔咔转型成工业国,制造业工人占比从13.8%飙到22.1%,1899年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

铁路、钢铁、石油领域冒出来一堆巨头,比如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卡内基的钢铁帝国,靠兼并和托拉斯把行业捏在手里,妥妥的“经济话事人”,但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不少糟心事。

表面是“镀金”,实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1%的人攥着全国40%的财富,工人住贫民窟,政客收大企业的“保护费”。

就像你看着邻居穿金戴银,走近才发现他欠了一屁股债,这种反差逼出了“进步主义运动”,大家喊着“反垄断、反腐败”,要把这锅浑水搅清楚。

关税大战:两党互掐背后的利益算盘

那时候关税就是两党的“战场”。

共和党本来铁了心搞高关税,但内部先“分裂”了:东部大佬觉得自家产业够强,不用靠关税撑腰;中西部农场主却哭着喊着要保护,不然自家农产品被外国货挤兑。

激进派和保守派吵翻,前者想给农产品加关税、给制造业减税,后者死活要“全面保护”。

民主党更有意思,北部代表工业选区,死活不肯降税;南部代表农业区,巴不得关税越低越好,两派自己打自己,难怪在关税政策上总“吃败仗”。

更关键的是所得税之争,激进派想靠收所得税减少对关税的依赖,保守派打死不同意,毕竟高关税是他们的“摇钱树”。

关税背锅?兼并潮背后的法律神操作

老百姓骂高关税,理由很实在:一是觉得物价涨了,1900到1913年CPI涨了近20%,虽然专家说主要是黄金供应多了,但糖税一调,价格马上蹦跶,老百姓自然觉得关税“坑爹”;二是认为高关税养肥了托拉斯,比如美国钢铁公司占了90%的产量,妥妥的垄断。

但经济学家Taussig泼了盆冷水:托拉斯兴起根本不是关税的锅,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搞的鬼。

更魔幻的是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这法律禁止企业串谋,结果企业转头玩“合并”,反正变成一家公司就不算串谋了。

1897年《丁利关税》后那波兼并潮,表面看是关税催生垄断,实际是法律倒逼企业“抱团取暖”。

新世纪关税改革:换汤不换药的妥协

1908年塔夫脱当总统,喊出“关税要等于国内外成本差”,听起来挺“科学”,实则没法落地。

1909年的《佩恩-奥尔德里奇关税法案》,把应税进口平均关税从46%降到41%,还搞了双栏税则,但老百姓觉得降得不够,直接让共和党在1910年中期选举丢了众议院。

说到底,美国那时候已经是制成品出口大国,但两党都被保护主义捆住手脚。

想降关税?怕得罪本土企业;想搞互惠贸易?又怕政治代价太大,政策就在这种纠结中原地踏步,直到后来形势逼得不得不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历史   困局   美国   关税   假象   制度   政策   托拉斯   激进派   企业   保守派   共和党   老百姓   钢铁   洛克菲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