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布一项震动全球科技界的禁令:立即终止所有中国工程师参与五角大楼云服务项目。
消息一出,微软公司率先响应,宣布解雇向美军提供技术支持的中国工程师。这场突如其来的“清洗行动”,不仅让硅谷陷入动荡,也让中美关系再度蒙上阴影。
与此同时,正值各大外媒纷纷猜测特朗普是否将参加中国“九三阅兵”的关键时刻,此禁令的出台时间耐人寻味。外界不禁想问:特朗普是否真的要访华?五角大楼“先发制人”又意欲何为?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角力?
7月16日,特朗普刚刚签署《遏制芬太尼法案》,言辞中对中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感谢”。他说中国在遏制芬太尼方面“做得不错”,但这场好言相迎的戏码还未结束,仅仅两天后,美国防部就急转直下,掀起一场针对中国工程师的“技术封锁风暴”。
禁令发布当日,赫格塞斯通过社交视频宣布:将展开为期两周的调查,全面清查所有涉军技术项目中是否有中国工程师参与。
五角大楼的这一决定,如同一记重锤,直接击中微软这个美国最大的军方IT承包商。微软的云服务Azure,占据其总营收的四分之一,军方订单更是其核心支柱。禁令一出,微软立即被推上风口浪尖。
同一天,微软发言人弗兰克·肖公开宣布,立即终止中国工程师对五角大楼系统的技术支持。有如一夜之间,这些工程师从“技术中坚”变成了“潜在威胁”。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被除名的工程师中,大量已经是归化的美国公民,仅仅因为血统,就被视为不可信任,这无疑是一种极其狭隘、充满歧视的逻辑。
禁令背后的导火索,是一篇由美国调查媒体ProPublica发布的调查报道。文章指控微软通过所谓“数字护卫”机制,让中国工程师远程参与美军云计算系统建设。
虽然表面由具备安全许可的美国公民负责操作,但真正写代码的却是中国技术人员。报道甚至暗示,这可能为中国“植入恶意代码”留下空间。
文章一出,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立即上书国防部,要求彻查所有与中国籍员工有关的项目。这封信内容耸人听闻,充斥着“网络间谍”“国家安全风险”等敏感词汇。赫格塞斯随即响应,不到六小时便宣布全面禁令,执行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就在这场政治风暴掀起的同时,特朗普是否将访华的传闻也在升温。英国《泰晤士报》率先放风,称中方正在积极撮合特朗普与普京在北京“碰面”,并指普京已确认出席九三阅兵。外媒纷纷猜测,如果特朗普接下邀请,这将成为一场颇具象征意义的“中美破冰仪式”。
但这场“外交想象”还未发酵完毕,五角大楼的禁令却犹如一盆冷水,将可能的访华计划瞬间冻结。赫格塞斯在视频中将责任推给奥巴马时期的“遗留机制”,试图撇清特朗普政府的持续使用行为。
可事实是,微软早在2019年就已拿下五角大楼百亿美元的云端系统合同,而“数字护卫”机制就是为了这个合同量身打造。
禁令的突袭也暴露了美国军方系统对外部技术人员的高度依赖。据国防信息系统局报告显示,五角大楼60%的老旧IT系统严重依赖外包维护,而这些外包人员中,相当比例来自中国和印度。在华裔技术人员集体“下线”后,美国军工系统的运维安全,反而成了新的隐患。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军方在排除中国工程师的同时,其导弹制导系统却依赖中国稀土元素。今年4月,中国宣布对包括镝、铽在内的七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直接影响美军武器制造。
诺斯罗普·格鲁曼甚至因B-21轰炸机部件断供,亏损高达4.77亿美元。美国一边驱逐中国技术员,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关键资源,这种矛盾令人哭笑不得。
禁令带来的连锁反应迅速波及硅谷。微软股价应声下跌1.2%,技术支持网络被迫重组。更大的问题是,这场“清洗”制造了一个灰色地带——华裔工程师的忠诚度是否可靠,开始被公开质疑。即便他们拥有美国国籍,也难逃“血统原罪”的指责。
在SpaceX、英特尔、谷歌等高科技公司中,华裔工程师早已是技术骨干。如今“身份政治”侵入技术领域,无疑将加速人才外流。数据显示,全美约有50万华裔科技人员,其中15%服务于与军方相关的企业。这一禁令对他们而言无异于一次集体“信任危机”。
中国方面对此一再表达强烈不满。外交部发言人严正指出,美方所谓“网络安全”指控毫无根据,纯属政治操弄。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也从未以国家力量对他国进行系统性网络渗透。美方的指责不过是“贼喊捉贼”。
2013年“棱镜门”事件仍历历在目。时任中情局雇员斯诺登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长期监听全球对象,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也未能幸免。而今,美国却将中国工程师描绘为“安全威胁”,显然是选择性遗忘。
更让人警惕的是,美国政客将技术合作问题全面政治化,意图延续“科技冷战”策略。从华为制裁、芯片出口限制,再到今天的“工程师禁令”,一切都在复制旧剧本,只是主角换成了微软。
特朗普本人近期频频释放对华缓和信号,被一些鹰派视为“软弱”。《泰晤士报》称,特朗普对“九三阅兵”极感兴趣,甚至可能与普京同台亮相。此消息在日本共同社也得到“消息人士”的间接证实。若特朗普成行,或将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偏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防部突然“拔枪”,无疑是对特朗普外交路线的强行干预。这一操作被视为鹰派对总统施压,防止其与中方走得过近。白宫此时陷入两难:访华则被国内批评“软弱”,不访则错失缓和机会。
彭博社在7月19日也报道,特朗普近期遭遇“三连击”事件:卷入爱泼斯坦丑闻、健康问题曝光、与美联储主席博弈失败。此时五角大楼再扔出一道禁令,明显是压制其对外政策空间。特朗普是否仍有能力主导外交,不得而知。
中国方面的应对则更显冷静。不同于2010年环保名义下的稀土限制,此次出口管制援引“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建立“一批一证”的追踪体系,合法合规,滴水不漏。美国欲挑战,亦难找到突破口。
禁令出台后,微软内部一片混乱。项目重组、合同延误、成本上升,最终都转嫁到美国纳税人身上。而对中国来说,更是一种提醒:要在人才、技术、资源各方面加快“去美化”进程,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这场突如其来的禁令风暴,是中美科技博弈的缩影。特朗普是否访华尚未可知,但五角大楼的动作已然表明,美国内部对华政策仍充满裂痕与分歧。
这场技术“清洗”或许短期内让某些政治势力得分,但从长远看,它暴露出的,是美国对中国技术依赖的难以割舍,也揭示出美式制度内部的深层矛盾。当华盛顿试图筑起一堵“数字铁幕”的时候,它可能没意识到,这堵墙,最终困住的,是自己。
信息来源:
[1]微软停止中国工程师参与美军项目,防长下令审查 新浪财经
[2]美防长焦虑:中方人员不再参与任何项目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