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985的孩子难上985,文盲妈妈却教出清华学霸?我到底错在哪?

有朋友给我留言:很多孩子,父母都是文盲,孩子一样很优秀。

我的第一反应是庞众望:母亲大字不识一个不说,还从小下肢瘫痪,父亲有精神疾病,自己5岁查出有先天性心脏病,家庭极度贫困,清华校长家访时看了直落泪。

如果仅仅“父母都是文盲”,在这里都是无比幸福的代名词了。

我的第二反应是他是如何做到的?7岁开始,他放学后不只要做家务,还要捡破烂换钱,以偿还妈妈坐轮椅挨家挨户,一点点借的,给自己做手术的钱。这都能以684+60的总分考进清华!

庞众望与妈妈、外婆、外公

我的第三反应是身边的确有双985的高知父母,孩子目前成绩平平,考上985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父母已经开始着手另寻别路了。

这些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个例还是趋势?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孩子的潜力究竟从何而来?靠天赋还是靠努力?或者靠资源?……

为什么?

我家孩子已经高一了,再不想明白,后面即使想明白了,可能也没多大用了。头痛!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知识只是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而教育的核心,远不止是知识

知识体现的只是教育多种结果中的一种外在、可量化的形式。比如孩子会解一道题,会背多少个单词,知道某些历史事件等等,最终的量化就是能考多少分。

但是,孩子懂不懂事,善良不善良,会不会为人处事……这些也是教育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驱动一个人使用、创造甚至超越知识的内在力量。

它关乎人的本身,是人的“内核”:

1、健全的人格与品格

这是孩子人生的地基。诚信、善良、责任感、坚韧、乐观——这些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能走多远。

一个知识渊博但人格有缺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可能更大。庞众望的母亲虽然残疾 ,却给予了他最健全最朴素的“做人的道理”。

2、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这是孩子不断前进发动机。教育最成功的,不是让孩子“学会”了多少,而是让孩子“想学”多少。好奇心、求知欲、对生命的热爱、对改变命运的渴望——这些才是推动一个人终身学习和成长的永动机。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庞众望,反尔成了他负重前行的巨大动力,就源于此。

3、健康的心理与情绪韧性

这是减震器。在漫长的人生中,如何面对压力、应对挫折、管理情绪,远比一次考试得了多少分更重要。一个内心脆弱、容易崩溃的孩子,很难发挥出他的知识储备。

“从小我妈妈就把我教育得挺乐观的,她常说人要往前看,我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庞众望回忆。

庞众望的妈妈庞志芹2020年因病去逝,享年48岁

4、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检索、辨别、整合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记住多少现成的知识更重要。这正是在缺乏辅导的环境中,许多孩子被“逼”出来的核心能力。

所以:

教育的核心并非只是知识。知识是教育的果实,而品格、内驱力、心理韧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却是孕育果实的土壤。

优秀的父母,是不分学识渊博的985还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工的,他们盯着的不是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成功地守护和滋养着孩子的精神内核。

智力并非简单的遗传决定论,而是一个复杂的、充满随机性的动态系统

前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今人我们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是有生物学依据的:

1、 遗传的回归平均趋势

这是最核心的生物学原理之一。它指的是,在某一性状上极端突出的父母,其子女的这一性状虽然有遗传,但更可能向整个人群的平均值靠近。

这个好理解,正态分布嘛。父母很优秀,大概率孩子很平常。父母很平常,孩子依旧很平常。对达不到平常的可能是好消息。终究我们都会成为了大多数。

2.、基因的多基因性与随机重组

智力不是由单个“聪明基因”决定的,而是由成千上万个基因共同影响的,每个基因的贡献很小。这些基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神经连接的效率、记忆能力、注意力等。

简单说,父母都有一手好牌,但现在各随机抽一半给你,然后你再组合一下,很难保证你还是一手好牌。更何况你也不一定会玩牌。

3、环境与基因的互动

这是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指出,环境(包括营养、压力、关爱、教育)可以通过化学标记来“开启”或“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

说“真是天生的”人,这可真是狠狠被打脸了。

家庭充满了爱、安全感、稳定的依恋关系和积极的精神激励(如庞母的坚韧乐观),这种环境可能作为一种积极的表观遗传压力,激活了孩子大脑中与韧性、动机、学习能力相关的有利基因,优化了其神经系统的发育。

4.、大脑的后天可塑造性

大脑并非一成不变地由基因决定,后天的每一次经历都在物理上重塑着大脑的神经连接。这个我写过一些学习相关的文章,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能活到老,就一定要学到老。

所以:

一个人的成就是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父母的学历只是环境中的一个变量,它无法覆盖遗传的随机性,更无法替代那些能真正激活大脑潜能、塑造卓越认知功能的核心环境要素——爱、安全感、自主性和挑战。

文盲父母培养出优秀孩子是“了不起的奇迹”,而非普遍规律

说庞众望的故事,我并不是在歌颂苦难。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赞美,值得赞美的是人在苦难中迸发出的人性光辉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文盲父母”培养出学霸孩子,是孩子、父母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创造的奇迹。它证明了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正因为其难能,所以才更显可贵,值得我们赞叹。

因为,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父母拥有文化资本,对于孩子的成长依然是也必然是巨大的优势。

这个道理太浅显:有文化的父母,可以提供更系统的早期启蒙、更高效的学习辅导、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并能更好地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比这更重要更不易察觉的,是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他们真的能帮孩子“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起点更高,跑起来更快。


如果庞众望在国外,他还能走进顶级大学的学堂吗?

也许吧,我想起了电影《风雨哈佛路》,但美国人能把她拍成电影,恰恰也说明了其难得一见。

从宏观社会效益看,我们依旧在极力维护一个“例外流动”的可能性。

据我所知,庞众望只是国家专项计划中一个优秀的代表,还有不少类似的优秀孩子。最近,一些顶级学府纷纷取消了学科营活动,我觉得也是好事,因为困难家庭的孩子基本与这些营无关。

一个“985的孩子继续985,文盲的孩子继续是文盲”的社会,是一个失去活力、公平和希望、让人绝望的社会。一个良性的社会,必须在“阶层再生产”与“社会流动”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高考依旧为我们的孩子敞开大门,以使他们有拿到入场券的可能,最关键的是,至少目前它是最公平的。

最后小结一下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教育的核心并非知识堆砌,而是品格、内驱力与坚韧精神的培育。

它不在于父母是否识字,而在于他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精神滋养——爱、陪伴、正确的价值观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那些文盲父母,正是用他们最质朴的方式,完美地提供了这些最核心的养分。

他们无法给孩子具体的知识,但他们用生命教会了孩子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而少数高知的985父母,做的可能恰恰相反。

庞众望们的奇迹印证了精神滋养远比文化资本更能激发潜能。少数高知家庭的困境则警示我们,过度关注知识传递,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内在动力。

教育真正的使命,是守护每个孩子心中的火种——那源自爱与责任的向上力量,才是穿越阶层、实现突破的真正通行证。


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是伟大时代,一起用心培养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育儿   清华   文盲   父母   妈妈   孩子   众望   知识   基因   高知   核心   大脑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