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签中美休战令,大批官员考虑辞职,美富商:一个时代告终

前言

11日,特朗普签署90天关税休战延期令,将对华关税从24%降至10%,与此同时,英伟达等芯片巨头被要求上缴对华销售收入的15%给美国政府。

这笔"保护费"涉及金额高达55亿美元,相当于一家中型科技公司的年收入,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决定引发美国内部官员强烈反弹,多名国安官员威胁辞职抗议

美国为何从技术封锁变成收费放行?这场政策大转弯背后隐藏着什么深层危机?

作者-k

55亿打水漂,华盛顿炸了锅

想象一下华盛顿会议室里的场面。

当特朗普宣布芯片企业要向政府上缴15%收入时,在场官员的表情一定很精彩。

这可不是什么小钱,英伟达一家公司就得交出34.5亿美元,AMD也要掏出几十亿。按照2025年的销售预期,这些美国芯片巨头得乖乖向政府交"保护费"。

说是保护费其实一点不过分。

就在几个月前,特朗普还在高喊技术封锁,说什么要保护美国的科技优势。转眼间画风一变,开始跟中国做起了生意,条件是企业得分账给政府。

这种从"绝对封锁"到"有偿开放"的转变,连华尔街的老油条们都看懵了。

更要命的是,美国政府内部彻底乱了套。国安官员们气得够呛,纷纷表示这是在出卖国家安全

商务部那边也坐不住了,好几个审批官员放话说要辞职抗议,理由是这破坏了出口管制的严肃性。

连国会山都炸了锅,民主党和共和党罕见地齐声批评特朗普。

民主党说这是花钱买路的恶劣先例。共和党也担心这会让其他国家有样学样,把国家安全当买卖做。

特朗普倒是不慌,还在推特上为自己辩解,说钱是进了美国国库,不是进了他个人腰包。

问题是,辩解得越多,看起来越心虚。

毕竟从"国家安全不容妥协"到"给钱就行",这种转变实在太突兀了。

英伟达们倒是松了口气,CEO黄仁勋甚至专门跑到中国参加供应链博览会,身穿唐装用中文开场,差把"重视"两字写脸上了。

对这些科技公司来说,15%的抽成虽然肉疼,但总比完全失去中国市场强。

可问题来了,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

当'国家安全'变成生意经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华盛顿复杂的权力游戏里。说白了,特朗普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两难选择

一边是汹涌的财政压力,美国政府需要钱来维持运转,搞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边是传统的国安官僚体系,他们坚持认为技术出口就该一刀切封锁

问题是,封锁了这么久,效果怎么样呢?

答案可能让很多人失望。

中国的芯片自给率从2022年的20%提升到了2024年的28%,国产芯片成本降了九成还多。

更要命的是,像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已经能在国产芯片上跑得很溜了。

这就尴尬了。封锁不仅没有阻止中国的技术进步,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特朗普作为商人出身,算账算得很精明,既然封锁效果有限,那为什么不把过时的技术拿出来换钱呢?

于是就有了这个15%的"保护费"方案。但这触动了华盛顿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

国安官员们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威胁论"基础上。如果技术出口变成了讨价还价的生意,那他们的权威何在?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

总统有行政权,可以签署贸易协议。但国安部门有专业权威,负责威胁评估。

当这两套权力体系发生冲突时,就会出现现在这种内耗局面

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批评,说穿了也是党争的延续。他们担心的不只是国家安全,更是特朗普这种"不按套路出牌"会破坏既有的政治平衡。

问题是,这种平衡本身就已经出了问题。

霸主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

说起霸权的衰落,历史给了我们太多例子。

英国在一战后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当维持全球霸权的成本超过了收益,帝国就不得不开始收缩战线

美国现在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历史时刻。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的话说得很直白:"美国高高在上的日子快结束了。"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数据摆在那里。

2023年,中国工厂新装的工业机器人比全球其他地方加起来还多。

小米电动车一年交付13万辆,苹果却把造车计划给搁置了。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

从2018年贸易战开始,美国就试图通过封锁来遏制中国。结果适得其反,中国的创新速度反而越来越快

施密特早在2017年就预测过,中国会在2025年左右赶超美国的AI技术。

现在看来,这个预测相当准确。TikTok和Temu这样的产品在全球流行,就是中国创新能力的最好证明。

面对这种现实,美国有两种选择。

一是继续一意孤行,坚持封锁到底。二是适应现实,调整策略,寻求务实合作

特朗普选择了后者,尽管方式有些粗糙。

15%的抽成看起来像是在"收保护费",但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对现实的妥协。

当然,这种妥协引发了巨大的内部分歧。传统的华盛顿精英还活在美国"遥遥领先"的幻觉里。

他们难以接受一个事实: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仰视美国的国家。

施密特说得对,中国已经度过了"模仿者"阶段,成为了全球科技的引领者之一。

欧洲在监管上忙得不亦乐乎,却在创新上越来越落后。美国如果不调整心态,真的会在全球竞争中掉队。

这盘棋,中国怎么下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个选择都很关键。

特朗普的政策摇摆,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短期看,90天的休战期给了中美双方缓冲空间但这种基于交易的合作模式,稳定性确实令人担忧。

今天可以收15%,明天会不会变成20%?后天会不会又回到全面封锁?这种不确定性对全球产业链都是巨大的考验。

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很现实:如果这种政策持续下去,美国半导体企业对华营收可能下降15-20%

对中国来说,应对策略很清楚。就像下围棋,看的不是一子得失,而是全局布局

继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这是根本。同时保持开放态度,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国际合作。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

韩国三星已经表态"正在评估类似合作模式"。日本索尼也在"密切观察美国政策走向"。这说明美国的做法正在产生示范效应

如果其他国家也学着向企业收"保护费",国际贸易秩序会变成什么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芯片自主化进程预计会因此提速3-5年这对美国来说,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当中国完全实现芯片自给自足时,美国还能拿什么做筹码?

施密特在TED演讲中说过,AI革命被低估了。美国现在还领先,但中国正在快速跟上。

两国都有资本和政策支持,关键看谁能笑到最后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场博弈远远超出了贸易范畴。它关乎国际秩序的重构,关乎全球治理的未来。

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全球46个国家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表示谴责,这说明国际社会的态度。

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正在赢得更多支持。这场看似关于芯片和关税的争议,实际上是两种发展理念的较量。是继续维护单极霸权,还是走向多极协调

历史的答案或许已经清晰。

结语

特朗普的这次政策转向,与其说是策略调整,不如说是美国霸权面对现实的被迫妥协。当"国家安全"可以明码标价时,帝国的黄昏或许已经来临。

从封锁到抽成,从对抗到交易,美国对华政策的实用主义转向将成为常态。这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的游戏规则,也预示着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

面对这样的变局,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科技   中美   富商   官员   时代   美国   中国   施密特   华盛顿   芯片   保护费   民主党   国家安全   美国政府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