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977年春天,暮色中的于家沟被一层薄纱般的雾霭笼罩,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赵阳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知青点窑洞前,抚摸着斑驳的土墙,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一晃就在于家沟插队落户生活了八年多了,当年一起来插队落户的同学们都已招工进城,知青点就他一个人了,当年离开北京来于家沟插队落户的情景,又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清晰地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赵阳是1968年12月27日离开的北京,那天北京火车站人头攒动,锣鼓喧天。17岁的赵阳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即将开往山西的列车旁,心中充满了忐忑与迷茫。作为走资派加反革命的后代,他深知自己的前途茫茫,还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生他养他的北京。列车缓缓启动,他望着车窗外渐渐渺小的父母的身影,泪水不由自主地模糊了他的双眼。
图片来源网络
满载北京知青的列车一路狂奔,经过十多个小时漫长的旅途,列车停靠在了山西省境内的忻州车站,知青们在忻州兵分多路,乘坐汽车各奔东西,赵阳他们最终被分派在一个叫于家沟的小山村,他们十名北京知青成了于家沟二队的社员。
二队的队长姓张,叫张吉武,当年四十多岁,张队长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北京知青来插队落户落户,他很高兴也很热情,安排好了知青们的住处,笑着对大家说:“以后这里就是你们北京娃娃的家,我是队长,就是你们的家长,我不会让你们受苦的。”赵阳他们望着远处的黄土高坡,再看看眼前这位淳朴善良的张队长,心中虽然充满不安和惆怅,但也感受到了一丝亲切和温暖。
当时正是冬季农闲,地里没什么要紧的农活,赵阳他们偶尔也跟着社员们到队里干一些零杂活,除了天气寒冷,倒也没感觉到生产劳动有多苦。
过完春节,天气渐渐转暖,春耕备耕生产开始以后,真正的农忙开始了,知青们算是体验到了劳动的苦累,天天起早贪黑,不是担粪就是拉犁耕地耙地,收工回到住处,累的连饭都不想吃。有了农村生活的体验,赵阳他们才真正理解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除了劳动生产的苦累,现实远比赵阳想象的更加残酷。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他成了个别人眼中的“异类”。民兵连长李昌晋经常处处刁难他,稍有差错就对他横加指责。在田间劳作时,别人休息他还要继续干活,生怕别人找他的毛病。有时大队需要义务工,李昌晋第一个就会想到赵阳,因为赵阳是于家沟唯一一名黑五类子女。
张队长和乡亲们却没有嫌弃他,他们会在李昌晋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塞给赵阳两个鸡蛋,或是帮他多干一些重活。张队长还经常对他说:“阳娃,别怕,有我在,没人能欺负你。”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赵阳和其他同学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农村生活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他和乡亲们一起下地耕种,一起收割庄稼,晚饭后一起在场院乘凉拉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空闲时间,赵阳始终保持着看书学习的好习惯,他自学完了高中课程,初中课程也反复温习。一天不看书,赵阳就像少了点什么似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1977年春天,曾经和赵阳一同插队的知青们陆续离开了于家沟,有的通过招工进城,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赵阳因为家庭问题,只能继续留在这片黄土地上。此时的于家沟二队,就剩下他一名北京知青了。面对命运的不公,赵阳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每天照样出山劳动,闲暇时就看书学习。
图片来源网络
1978年春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赵阳的祖父第一个被平反,他的父母也恢复了工作。李昌晋得知这个消息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他开始主动接近赵阳,嘘寒问暖,还经常给他送一些蔬菜鸡蛋啥的。赵阳是个大度的人,他并不计较这些个人恩怨,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对每一个人都很友善。
祖父率先被平反,父母都恢复了工作,赵阳也不再是黑五类子女了,甩掉了这个沉重的包袱,赵阳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他要全力以赴备战1978年夏季的高考。第一年恢复高考因为担心通不过政审,赵阳已经错过了一次机会。
为了备战高考,赵阳吃了不少苦头。白天,他照样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当乡亲们都进入梦乡时,他却在煤油灯下苦读到凌晨两三点。窑洞的墙壁被油灯熏得漆黑,他的眼睛也布满了血丝,但他从没退缩过。
张队长和乡亲们知道赵阳要参加高考后,都全力支持他。张队长会在分派农活时,尽量少给他分派一些农活,乡亲们会把家里仅有的煤油拿给他用(那时于家沟没有电,煤油还凭票供应),还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送给他补身体。乡亲们的关照和帮助,令赵阳心生温暖和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的秋天,赵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人民大学。当录取通知书送到于家沟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他们为赵阳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的村庄出了一个大学生感到光荣。
离开于家沟的那天,天空格外晴朗。乡亲们一大早就聚在了村口,前来为赵阳送行。张队长紧紧握着赵阳的手,眼中含着泪水,亲切地说道:“娃娃,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要照顾好自己,有空了就回来看看,我和乡亲们会想你的。”赵阳哽咽着点了点头,他望着眼前这些朴实的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不舍。
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把赵阳围在中间,有人送来了自家烙的白面饼,有人送来了煮鸡蛋,还有大嫂亲手缝制的鞋垫和从枣树上摘来的大枣。这些礼物虽然不值钱,但却饱含着他们最真挚的情感。赵阳一一收下,将这些沉甸甸的爱小心翼翼地装进了行囊,挥和乡亲们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一直看着赵阳乘坐的毛驴车拐上通往公社驻地的简易公路。
大队民兵连长李昌晋亲自赶着队里的毛驴车送赵阳去公社汽车站坐车,坐在毛驴车上的赵阳看着渐渐远去的于家沟,看着乡亲们渐渐模糊的身影,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他知道,这片黄土地,这个小山村,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他青春的足迹,有他洒下的汗水,更有他永远无法忘怀的乡亲们。
大学毕业后,赵阳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随后便结婚成家。多年后,赵阳已经成为了一名领导干部,但他从未忘记于家沟的乡亲们,他经常回到于家沟,看望曾经帮助过他的张队长和乡亲们。每次回去,他都会给张队长和乡亲们带来一些礼物和北京特产,还会帮助村里的小学改善基础设施,赠送书籍和教学仪器。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赵阳还总会想起当年乡亲们为他送行的场景。那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好像就在眼前,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仿佛就在耳畔。这些回忆,就像一首悠扬的黄土谣,永远在他心中回荡,温暖着他的一生。
图片来源网络
在赵阳的心中,于家沟不仅仅是他曾经插队落户的地方,更是他的第二故乡。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承载着他最珍贵的回忆。他知道,无论自己走得多远,于家沟永远是他心灵的归宿,乡亲们的那份情谊,也将永远铭记在他的心中,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赵老师提供素材)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