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近日发文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必须坚决避免无序竞争和一哄而上,这一信号将为过热的概念炒作泼下冷水,A股市场格局即将生变。
“别再搞一哄而上的‘人工智能+’!”经济日报最新发表的这一观点,为国家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供了权威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发展“人工智能+”必须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这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划定了“红线”,也意味着此前遭到爆炒的AI概念股可能面临重大调整。
回顾历史,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许多行业发展初期都经历过野蛮生长期。资金、人才快速涌入,却因缺乏统筹规划,引发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拖慢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步伐。
01 政策转向:从规模激励到质量导向
经济日报文章明确指出,要提升政策工具的精准性。一些地方在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时,过于追逐投资额、建设数量等量化指标,政策没有跟实际发展效益挂钩。
要更加重视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引导各地从“规模激励”走向“质量导向”,避免重规模、速度,轻质量、长远,让“人工智能+”真正落地见效。
这一政策转变意味着单纯依靠概念炒作的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而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应用场景的AI企业将获得更多支持。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手中股票的成色,辨别真正的人工智能价值股。
02 A股现状:核心主线疲软,市场降温明显
周五A股市场出现了震荡中寻找下档支撑的态势。上证综指围绕分时均价线反复拉锯,盘中一度拉出红盘,但最终再度收出阴K线。
市场交易热度明显降温。体现在盘面中,一是量能急剧萎缩,周四沪深两市成交金额还逾3万亿元,但在周五只有2.32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萎缩了8113亿元。
核心主线相继疲软,人形机器人板块出现了较为猛烈的调整力度,龙头品种大多跌幅在7%以上。AI硬件主线也出现了冲高受阻的上影线,且量能随之迅速萎缩。
03 技术面分析:支撑与压力并存
从技术面看,上证指数在3800点附近形成短期支撑,日线MACD绿柱持续缩小显示调整动能减弱。
创业板指已站稳3100点整数关口,5日均线与10日均线形成金叉,若能维持量能配合,有望向3150-3200点区间进攻。
但是市场也存在明显压力。8月27日与9月18日两根天量超3.1万亿的大阴线,已经确认3900之上即是中期顶部。
99年到01年是这样,19到21年是这样,这一波牛市大概率也是这样。所谓的慢牛,只是极少一部分人的慢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手中的股票却是跌跌不休,漫漫熊途。
04 资金动向:调仓换股进行时
近期动量资金超配以AI、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主线,但随着市场的降温,动量资金会迅速降低这些核心主线龙头品种的超配额度。
减持这些超配主线所出现的流动性可能会流向一些前期低配或者三季度业绩有望超预期增长的品种,包括化工板块、以黄金为代表的资源板块、创新药(尤其是CXO)板块等。
外资动向呈现“短卖长买”特征。北向资金近期虽然整体净流出,但对通信设备、半导体等科技板块却逆势增持。
半导体与芯片板块三天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80亿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板块三天吸金150亿元,而金融、消费等传统板块持续失血。
05 下周展望:结构性机会仍在
在下周,主要股指可能会趋于稳定,但动量资金的调仓力度可能会有所增强。虽然核心主线难有大的作为,但化工等板块或将出现反复活跃的品种。
下周市场将迎来一系列可能影响行情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很可能成为板块表现的关键催化剂:
9月22日(周一),2025年国际半导体高管峰会中国峰会在上海召开;9月23日(周二),2025中国电力企业数字化大会暨数智赋能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将召开;9月24日(周三),2025云栖大会在杭州举办;9月25日(周四),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举办;9月26日(周五),2025无人机创新应用大会将举办。
这些事件的集中召开,将为相关板块带来事件驱动机会,但投资者需要注意,随着“人工智能+”降温政策的明确,相关概念的炒作可能会受到抑制。
06 投资策略:从激进到均衡
面对当前分化市场环境,投资者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波动。
建议投资者维持5-7成基础仓位,根据早盘30分钟量能动态调整。若上证指数放量站稳3830点且科技板块维持强势,可加仓至7成;若开盘半小时成交额不足5000亿元且北向资金持续流出,应减仓至5成以下。
进攻端可聚焦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加速)、机器人伺服系统(政策目标国产化率60%)、AI服务器(华为昇腾产业链)三大主线,优先选择三季报预增且北向资金持续加仓的标的。
防御端可关注金融地产ETF(资金避险配置)、医药商业(中秋国庆消费预期)等低波动板块,平衡组合风险。
在选择个股时,建议重点关注那些具备核心技术优势、业绩确定性高且估值相对合理的标的。避免盲目追高那些单纯概念炒作、缺乏基本面支持的股票。
实践一再证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需要足够多资源投入,但产能扩张速度一旦超过需求释放速度,反而容易抑制产业的良性发展,违背政策初衷。
只有规模扩张的同时,在技术突破、应用落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厚植基础,产业才能更快步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人工智能+”同样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合理布局。
这个道理,既适用于产业发展,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投资决策。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