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具体是7月底到8月初,特朗普刚上台没多久,就开始对印度下手,威胁加关税,印度那边不干了,直接发声明怼回去,一条条数落美国的不是,声音比中国还响亮。中国也买俄油,但没这么高调,印度这回是真急眼了。整个过程暴露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双重标准,也让大家看到大国之间利益冲突时,谁都不肯轻易让步。
先说说背景吧。俄乌冲突从2022年打响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搞制裁,试图掐断它的能源出口,但俄罗斯油气还是找到出路,印度和中国成了大买家。印度原来石油进口主要靠中东和非洲,但冲突一爆发,欧洲国家抢先把那些供应渠道占了,导致印度能源价格飙升。为了稳住国内经济,印度转向俄罗斯买便宜油,从冲突前进口比例不到2%,一下跳到近40%。2024年数据看,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差不多6.9亿桶原油,占它总进口的39%,这不光省钱,还通过加工后出口成品油到欧洲,赚了250亿美元外汇。
这笔钱对印度来说很重要,因为它常年贸易逆差,外汇储备得靠这种方式补上。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优先政策又回来了,他觉得印度买俄油等于间接支持俄罗斯打乌克兰,所以要惩罚。 7月31日,特朗普直接宣布对印度商品征收25%关税,说这是因为印度“大规模”买俄油,帮了莫斯科的忙。这关税从8月7日生效,影响印度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药品和软件服务,估计会让印度GDP增长率降0.2%。
印度没忍着,8月4日外交部就发长篇声明回击,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直言美国的指责“站不住脚且不合理”。他们一条条列出美国的“罪状”,逻辑清楚,火药味十足。先说第一条:俄乌冲突后,印度传统能源供应被欧洲抢走,只能买俄罗斯的,这其实符合美国当初的呼吁,因为多买家能压住全球油价,避免能源市场乱套。美国自己也说过,稳定油价对大家都有好处,现在倒打一耙。 第二条:印度买油纯粹是刚需,为了维持经济运转,没想着赚大钱;反观美国和欧洲,才是为了利润跟俄罗斯做生意。
印度指出,美国还在进口俄罗斯的化学品和化肥,总价值不小,2024年美国从俄罗斯买了30多亿美元的铀和肥料,用来支持核电和农业。 第三条:欧盟跟俄罗斯的贸易额比印俄高多了,冲突后欧盟还维持着能源、化肥和矿产合作,2024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1650万吨液化天然气,创纪录高,贸易额高达670亿欧元,外加服务贸易172亿欧元。 第四条:如果美国真想施压俄罗斯,为什么不罚其他买俄油的国家,比如土耳其或中国?中国买的规模跟印度差不多,但特朗普没那么狠,只盯着印度,这明显不公道。印度官员和专家像罗宾德·萨赫德夫就公开质疑,为什么对中国和土耳其网开一面?
这声明一出,印度国内舆论炸锅了,大家觉得特朗普太欺负人。媒体头条全是这事儿,评论员直呼不公平,社交平台上用户转发声明,评论说印度终于硬气了。比起中国,中国也抗议美国制裁,但声音没这么大,中国外交部通常低调回应,强调互利合作,而印度这次是公开列罪状,嗓门儿拉得老高。为什么印度这么来劲?因为俄油对它太关键了,印度14亿人口,经济高速增长,需要廉价能源,丢了这块儿外汇来源,贸易逆差会更大,通胀也控制不住。印度通过加工俄油出口到欧洲,还赚了外快,这成了重要收入来源。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直接打到印度痛点上,莫迪政府不能退。
话说回来,这也暴露了美国外交的毛病。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本质上是保护主义,他上台后就推高关税,针对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2025年1月他就职,就重申要罚买俄油的国家,但印度没鸟他,继续买。8月5日,特朗普又发推,说要“大幅”提高关税,从25%提到更高,理由是印度通过转售俄油获利数百亿,等于资助俄罗斯打乌克兰。 白宫顾问斯蒂芬·米勒也跳出来,说印度行为延长了冲突。但印度回击说,你们自己也在买俄罗斯货,凭什么只罚我们?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甚至去莫斯科讨论,继续深化合作。 这双重标准太明显了,美国进口俄罗斯铀来发电,欧盟买天然气取暖,却让印度停买油,这不是欺负人吗?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以前就说过,西方国家玩这种游戏不公道,印度得为自己着想。
从X平台上看,这事儿闹得挺大。用户发帖说印度该硬刚美国,别让特朗普当老大。有印度网友列数据,证明欧盟俄贸额高,还说特朗普威胁是空炮。 另一个帖子说,印度警告双重标准,能源安全是头等大事。 甚至有美国参议员像林赛·格雷厄姆提议对买俄油的国家加500%关税,但市场没慌,油价还跌了,说明大家觉得这事儿吹牛居多。 印度智库分析师指出,如果真打贸易战,印度GDP会受影响,但美国消费者也得承受油价涨。 俄罗斯那边乐见其成,说特朗普的威胁只会让印俄关系更紧。
这对美印关系是打击。特朗普和莫迪以前关系不错,2020年特朗普访印,莫迪搞大阵仗欢迎,但现在翻脸了。美印贸易谈判停滞,印度开始探索中东备用油源,但没停俄油。 印度强调自主外交,不想被美国牵着走。这也让大家看到,美国的反华联盟不稳,印度本是关键一员,现在为了利益跟美国杠上。相比中国,中国买俄油70%份额,但抗议时更注重外交平衡,没这么直球怼。 印度这回嗓门大,可能是因为国内压力大,莫迪政府得维护形象,显示不怕强权。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