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票房超5亿,人民日报锐评陈佩斯《戏台》,简直是字字珠玑!

73岁老头啃馒头改剧本,电影票房从3亿飙到5亿——这事儿放娱乐圈,比电视剧还离谱吧?

最近刷朋友圈,好些中年朋友都在晒《戏台》电影票根。

有人说"看着看着就哭了",有人说"陈佩斯还是那个陈佩斯"。我有点纳闷:这电影讲的是民国戏班的故事,又没流量明星撑场,咋就能从最初预测3亿,涨到现在超5亿?

翻了翻资料才发现,陈佩斯为这电影折腾了整整10年。73岁的人了,每天蹲在剧组啃馒头改剧本,台词改了几百版。有场侯班主被洪大帅逼得赔笑的戏,他非要让演员反复练表情——不是练怎么哭丧着脸,是练"笑着心里在流血"的劲儿。美术组说他较真,他回:"戏班的人哪有随便哭的?"

这让我想起他早年的春晚小品。90年代那会儿,他在《吃面条》里演被导演"耍"的演员,台下观众笑出眼泪,他自己却憋得脸通红。后来他退出春晚,有人说他"耍脾气",他倒实在:"创作环境不纯粹,待着难受。"这一退就是32年,转头扎进话剧堆里,从《托儿》到《戏台》,20年排了10多部戏。同行说他"傻",放着综艺、代言不接,偏要守着舞台熬白发。

现在再看《戏台》的票房,哪是突然火起来的?资方撤资时剧组停摆,他卖了北京的房子填窟窿;排练时演员嫌台词绕,他蹲在后台给人讲戏班往事;上映前没人敢接宣发,他自己跑到电影院跟观众唠嗑。就这么"死磕"下来,70多岁的老头,用最笨的办法,把观众哄进了电影院。

现在娱乐圈流行"短平快",流量明星拍部电影,宣传期7天,热搜买10个,票房能冲3亿。可《戏台》呢?没买过热搜,没请过水军,靠的是观众看完电影后,发朋友圈说"这才是好电影"。有网友算过账:73岁的陈佩斯,为了这电影熬坏3副老花镜,改坏200多支笔,最后换来5亿票房——这哪是票房?是把30年的心血,换成了观众心里的一杆秤。

人民日报都下场夸了:"戏比天大,陈佩斯做到了。"可我琢磨着,人民日报夸的不只是电影。现在太多人做事,讲究"投入产出比",看什么火就追什么。陈佩斯倒好,偏要守着"纯粹"俩字儿,跟市场较劲儿。就像《戏台》里的侯班主,哪怕被洪大帅拿枪指着,也得把戏唱完——不是因为戏多金贵,是因为心里有团火,烧了几十年没灭。

现在网上有人说:"陈佩斯这是傻,放着钱不赚。"可我倒觉得,这年头最缺的就是这种"傻"。你看商场里卖的东西,包装越来越花哨,质量越来越一般;短视频里的内容,标题越来越夸张,内容越来越水。反倒是陈佩斯这种"死磕"的,能让观众坐得住,能让同行竖拇指,能让人民日报写文章夸。

电影里有句台词:"戏班的人,命是戏给的。"陈佩斯把这句话活成了自己的人生。73岁还在改剧本,还在跟演员抠细节,还在跟市场较劲儿——他不是在拍电影,是在给观众交作业,一份带着体温、沾着馒头渣的作业。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现在流量明星拍部电影,宣传费够陈老啃十车馒头——可最后留在观众心里的,到底是哪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娱乐   人民日报   字字珠玑   戏台   票房   观众   戏班   电影   馒头   洪大   演员   班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