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士底狱放出!他改部老戏演32场,撕开法国旧制度口子

三百年前的今天,一个刚从巴士底狱出来没多久的法国人,脚步匆匆往法兰西剧院赶。

这人叫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不过后来大家都叫他伏尔泰。

那天他要演自己改的戏,这一演,不仅让巴黎人疯了,还悄悄给法国旧制度挖了个坑。

伏尔泰能走到这一步,全是“折腾”出来的。

他年轻时在巴黎上流社会就小有名气,不是因为家世好,是因为写讽刺诗写得妙。

看到贵族腐败、王室荒唐,他就忍不住写两句戳戳痛点。

1716年的时候,就因为诗里讽刺了王室,被流放到乡下。

本来想收敛点,可没过多久,又因为“说话没分寸”惹了麻烦这才有了后来巴士底狱的11个月。

那时候的法国,刚经历路易十四去世的变动。

路易十四当了一辈子国王,晚年把国家折腾得够呛,对外打仗耗光了国力,国内贵族奢靡、百姓穷苦。

他一死,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上台。

这人虽然以奢靡出名,却意外松了松文化管控,禁书少了,审查也没那么严了。

如此看来,这时期的法国有点像绷太紧的弦突然松了点,给了想说话的人一点空间。

伏尔泰就瞅准这个空当,想借戏剧传点想法那时候没多少人识字,剧院才是真能让普通人听到不一样声音的地方。

他选的蓝本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本来想只改改台词,后来发现,不把自己的想法融进去,根本达不到效果。

巴士底狱里的“充电时间”:越关越明白要跟谁斗

1717年5月16日,伏尔泰被抓进了巴士底狱。

原因很简单,他写的一首诗流传开了,诗里暗指摄政王和他女儿的乱伦传闻。

这诗让菲利普震怒,没审判没期限,直接把人关了进去。

巴士底狱的条件差得很,十尺高墙围着,还有三重铁锁,牢房又阴又湿,吃的东西也糟糕。

换别人可能早蔫了,但伏尔泰不一样。

他在牢里没闲着,反而把之前没改完的《俄狄浦斯王》剧本又磨了磨。

那时候狱里还关着其他因说真话入狱的文人,他们偶尔能传个纸条交流。

这些交流没让他害怕,反而更坚定了他要用文字对抗不公的想法。

很显然,旧制度最怕的就是有人敢质疑,而他偏要做这个质疑的人。

11个月的时间,他没被打垮,反而想明白了一件事:光写讽刺诗不够,得找个更能让大众接受的方式,把理性和自由的想法传出去。

1718年复活节前,伏尔泰终于被放了出来,还被软禁了几个月。

解禁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给自个儿改了个名伏尔泰。

为啥改名,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他自己。

之前的名字跟“囚犯”挂钩,新名字能让他更方便地站在舞台上,不用一上来就被人贴标签。

这一步,现在看确实聪明,既避开了之前的麻烦,又像给自己换了个“战斗身份”。

法兰西剧院的“惊雷”:32场演出炸出思想火花

1718年11月18日,伏尔泰带着改编后的《俄狄浦斯》,在法兰西剧院首演。

那天天还没黑,剧院门口就挤满了人。

谁也没想到,这出改自古希腊的戏能这么火,一连演了32场,场场爆满。

戏里有句台词,是女王伊俄卡斯忒说的:“我们的神职人员并非愚民想象中的智者,他们的智慧只建立在我们的轻信之上。”

这话一出来,观众立马炸了,底下讨论声不断,还有人激动地拍手。

可教会的人不乐意了,当场就有教士离席,后来还施压要删了这句台词。

法兰西剧院没同意,说是“尊重古典原著”其实谁都知道,这是给伏尔泰撑场子。

文学史家马库斯・艾伦说过,早期戏剧大多讲爱国和信仰,到伏尔泰这儿,舞台成了攻击旧制度的武器,这话没毛病。

伏尔泰太懂怎么“曲线救国”了,不直接骂权贵、骂教会,而是把想法藏在剧情里,让观众自己琢磨。

那时候的人,看惯了歌功颂德的戏,突然听到这么一句敢质疑权威的话,心里肯定会起波澜。

这种方式,比硬怼管用多了,既传了思想,又没那么容易被抓把柄。

从这以后,伏尔泰彻底出了名,但麻烦也跟着来。

他因为敢说真话,多次被迫离开法国,去了英国、荷兰、比利时、普鲁士。

在英国的时候,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制度,还参加了牛顿的葬礼,跟洛克这些思想巨匠聊过天。

这些经历让他把理性和科学的想法带回了法国,成了启蒙运动的先声。

后来他还帮过一个叫卡拉斯的人,这人因为新教信仰被冤枉谋杀儿子,遭了酷刑还被处死。

伏尔泰不是光写文章骂不公,还到处联络欧洲名流,帮着收集证据,最后真把冤案翻了。

这事让我觉得,他不只是个会写东西的文人,更是个敢较真的斗士。

现在很多人提起伏尔泰,只知道他写了《老实人》,觉得那是他最牛的作品,其实不是。

伏尔泰研究者诺耶尔说过,他真正的成就,是教大家思考不公和偏见,让理性成为自由的起点。

搞不清为啥大家总盯着《老实人》,可能是因为这书情节幽默、好读,但比起他一辈子跟愚昧和专制斗的事,实在不算最核心的。

三百年过去了,伏尔泰的戏可能没人天天演,但他的想法还在。

从巴士底狱的牢房到法兰西剧院的舞台,再到影响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他用一辈子证明,文字能成为对抗专制的武器,理性能照亮自由的路。

如今我们面对偏见和不公时,不也需要点他那股子“敢质疑、敢发声”的劲儿吗?这大概就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巴士   法国   口子   制度   法兰西   剧院   想法   不公   菲利普   路易   讽刺诗   理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