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话题邀请》栏目推送了巜匈奴是华夏民族吗?》,及某些人认为愉林一带的人民是匈奴人的后裔等问题,我认为必正本清源,彻底解决对这个问题片面认识和误解。请看和研读下面的话题
一、民族。
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民族。一般意义上讲,民族有两义,一是指广义上的民族,这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更广泛的用法,如中国民族、阿拉伯民族等。二是指狭义的民族,民族的含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这里所说的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如我们汉民族,汉族不仅全要素符合民族二的定义,而且在血统上相当单一纯正(基因检测表明:汉民族父系就基本上来源于上古的三大氏族部落:炎、黄和东夷。当然母系的线粒体检测要复杂一些,来源要宽泛些,但基本上不出黄色人种群。)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匈奴人是华夏族吗?民族一词,最早在汉语中出现是:南北朝时著名道士顾欢所写的《夷夏论》中出现的。里面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的表述,不过在古文言时代的汉语中,"民族"并非一个常用且具有现代意义的词汇,中国古文中很少能见到"民"、"族"二字连缀并且成词。现代汉语中己知最早使用现代含义"民族"一词者,见于183年西洋传教士编纂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乔舒亚降迦南国》一文。"民族"一词在中国广泛流传使用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事了,是借用日本明治维新时,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以及对西文Natj0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在西方一般认为"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现代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民族"语词大多走源于希腊语、古意大利语和拉语。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匈奴是华夏民族吗?
匈奴人或者说匈奴族不是华夏民族,这一点是必须肯定并且是重要的。因为,匈奴和华夏族不沦是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我们要讲清楚匈奴人不是华夏族人。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匈奴人,什么是华夏人,也就是说必须搞清楚华夏人与匈奴人在民族特征上的根本区别,也就是匈奴人是怎样一群人,华夏族人是怎样一群人。
1、华夏族人。要语想知道华夏族人,就必须从汉人、汉族人讲起。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汉族人口约有近13亿人,约占全国人囗的92%,就全球黄种人30亿到35亿而言,占比也是相当高,就全球而言,据联合国资料(2025年)全球的人囗大约82亿左右,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约8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汉族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就现有的资料和考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汉族形成于汉代(从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上看),秦代的大一统及始皇帝为大统一的巩固制订和实行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及对外),为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壮大,进行了有力的推进和提供了必要条件,秦代只前到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部落文化和农业文明及这时相互间的交流更为汉族的产生、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汉族的主体,或者说汉族的主要来源就是华夏族(这很符合我们主张民族含义其一的一群共同人),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主要是指远古时期,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逐渐融合周边不同部落而形成的具有相同历史背景、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的综合体一华夏族群。历史文献和考古都证明:在汉代汉族正式形成前,从远古时代到春秋战国及秦、我们中华大地基本生活着同一种人群,他们是黄色人种,从最早的人群合体、到氏族部落,再到阶级的出现,国的确立及发展壮大,直至一统黄河到长江流域,都是这同一人群,或者以这一同一人群为主,这就是华夏族群,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内部不一致,但作为一个族郡是真实存和确实发展的。
华夏族是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逐渐融合周边不同的部落而形成的族,它的形成过程是逐渐融合并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的进程,其中的关键点是:炎黄之间兼并战争,阪泉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6世纪,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阪泉发生的三次战争,是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战争。历史文献主要记载是《史记》和巜大戴礼记,推测战争的规模为5000人以上:考古证明:陶寺遗址,乱葬坑人骨显示,70%以上的致命伤来自钝器打击,这个也印证了《山海经》中"黄帝以熊罴为先锋的记载。其二:涿鹿之战。距今约4600年以前,是炎黄部落与东夷的蚩尤部落在涿鹿爆发的一切大战,属于炎黄集团和东夷集团争夺中原的战争。涿鹿之战(在历史文献和考古都有证据。)后,东夷大部分融入了炎黄集团,前因阪泉之战炎、黄形成部落集团,加上涿鹿之战融入东夷,到此,华夏族、华夏族群的核心部分形成,华夏族基本成型,这一时期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也是向有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私有财产和阶级的萌芽刚刚出现,这一时期也是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更多得保留母系时期的特点,这时华夏族的核心的形成和实际存在是很符合民族含义其一的"一群人"(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共同体)。在随后的岁月里,华夏族中心团体与周边的部落及部落联盟,东南西北都有,在长期的交流、融合、冲突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文什特征和认同感的华夏族,致此华夏族形成,必须注意的是,华夏形成时,匈奴族还没有出现,并在秦汉时代表现和称谓为汉族。
华夏族是由中原向四方扩张的,其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长江流域,并同周边的蛮、夷、戎、狄等民族不断融合。汉族来源于华夏族,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1、形成时间不同:华夏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时期,而汉族则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2、内涵范围不同:华夏族的概念相对较为宽泛,包含了早期在中原地区融合的多个部落和族群。而汉族则是在华夏族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断融合、演变、甚至剧烈争斗,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明确的文什特征和民族认同的群体。
汉族和华夏族在历史传承和文化延续上有密切的联系
2、匈奴族人。
匈奴族、或者说匈奴人,严格意义上说它个族群复合体,是个族群似政权。作为广义的民族来讲,是一个以黄色人种为主体的民族,当然包含了各类不同的人群。
匈奴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区。其族源较为复杂,可能是由多个部落,如被称为鬼方、薰粥、猃狁的各族,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于公元前3世纪形成,人种构成较为复杂,早期匈奴人主体应为黄种人,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众多周边民族交流融合,其种族成份也得多样化,再加上统治地域广阔,统治的部落和民族众多,包含不同人种成份就不足为其了。其民族摇蓝地位于今内蒙古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匈奴"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海内南经》、巜战国策、燕策三》。
中国史书如《史记、匈奴列传》里有:匈奴是丷夏后氏之苗裔"。可能与中原早期部落存在关联,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不多。在考古方面:匈奴文化遗址(如蒙古国诸彦乌拉匈奴贵族墓)显示:其器物风格融合了草原青铜文化与中原文化元素,可能与"石板墓文亿"、"鹿石文化"有关联。基因研究表明,匈奴人可能属于古北亚与古欧亚混合类型;匈奴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交界地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匈奴人不是华夏族,华夏族是东亚中原型的黄种人,而早期的匈奴人是北亚型的黄种人,是不相同的。
3、华夏族与匈奴人的区别。
①、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
华夏族:早期以农耕经济为主,在黄河、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粟、黍、稻等农作物。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如青铜、制陶、纺织等。城市逐渐兴起,形成定居生活方式。
匈奴人以游牧经济为主,逐水草而居。他们主要司养马、牛、羊、骆驼等牲畜。牲畜不仅是他们的主要财产,也是食物、衣物和交通工具的来源。匈奴的手工业不发达,集中在皮毛、皮革、金属制作上。商业领域,他们用牲畜、皮革与周边民族进行一定的交换,换取:粮食、工具,纺织品等。
②文化习俗的区别。
华夏族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如西周时期制定的周礼,涵盖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祭祀、婚礼、葬礼、朝聘等。在服饰上,华夏族有独特的服饰体系,宽衣博带,讲究冠冕。华夏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
匈奴人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在丧葬方面,有"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的记载,即有棺椁,金银衣裘等随葬品,但不封土植树,也没有繁琐的丧服制度。他们崇尚武力,以勇敢善战为荣,在社会观念上"贵壮键、贱老弱"。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
③、社会组织结构的差弄。
华夏族在早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西周时期确立了分都制,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国字机构逐渐完善,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来官理国家事务。
匈奴实行的是游牧部落联盟式的政治体制。最高首领称"单于丷,单于之下左、右贤王等各级贵族。部落联盟相对松散,各部落有一定的自主性,主要通过血缘关系和军事力量维系。
总之,华夏族和匈奴族不是一回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三、匈奴人融入汉族。
匈奴人是历史上真实存的。大浪淘金,最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视野里,也是正常的事情。
匈奴这个民族,或者说民族政权,它的存在对中原地区的人群,农耕社会,造成了具量的破坏′和损失,所以和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和平相处的年代是不多的,战争时间占了多数,直至匈奴的灭亡。那么,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民族政权消失,匈奴族群的人都消亡了还是到那儿去了。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匈奴人一部分南下消失在茫茫中原人群中,一部分西迁,治失在欧州的原野中,剩下则转化为后来少数族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波纹。那么,南下,有没有融入汉族的人群里,有。详尽过程,朋友们可能耳熟目详,在这里略有一表。
从西汉始(公元前53年),南匈好呼韩邪单于降于汉,到东汉时进一步,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内迁和融入,最后北魏的孝文帝汉化政策,至迟,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是彻底消亡了。
历史是这样记录的。但真实情况需要朋友细研文献,得出结论,因为历史是在和平、战争、杀伐中渡过的。最后告诉朋友的是:不是一部人认知那样,基因检序表明:y染色体匈奴在汉人中遗传,几乎不存在;倒是线粒体匈奴遗传有表现存在。这就是现实存在,也许基因检材不够,也许历史莸得太少。
这就是匈奴与华夏族个人认知。
谢谢阅读,个人观点。制作本文实属不易,参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表示感谢!如有偏差、不同,尽量留言,再一次谢谢!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