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过度合理化,浇灭孩子的自驱力

当家长的,一定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

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跟你分享一件他引以为傲的小事——

“妈妈!我跑完步了,好舒服!”

“爸爸!我把房间收拾干净了!”

“妈妈!我读完一整本书了!”

而你,作为“成熟”的父母,立刻抓住了这个“教育”的好时机,点头回应:

“对,运动对身体好,你以后要多运动。”

“嗯,本来就该你做,要保持住。”

“不错,读书对写作有好处,赶紧看下一本。”

你发现了吗?就在你“指导”出口的那一瞬间,孩子眼里的光,熄灭了。

他那点刚刚萌芽的分享欲、那股热气腾腾的成就感,瞬间被你“正确”的回应浇得冰凉。他“哦”了一声,默默走开了。

为什么?因为你无意识地“剥夺”了他最珍贵的“成果权利”。

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件事:当孩子分享时,他分享的不是“道理”,而是“感受”。

他跑完步,分享的是“我好舒服”的当下体感;他收拾房间,分享的是“我做到了”的自主成就;他读完书,分享的是“太有趣了”的纯粹快乐。

他渴望的是你的共鸣——“哇,你跑完步看起来精神多了,一定很畅快吧!”

他需要的是你的看见——“天啊,房间这么干净!你一定花了不少力气,你太能干了!”

而我们却总在第一时间,用“应该”、“有用”、“必须”这些冰冷的“教育逻辑”,去碾压他“好玩”、“开心”、“舒服”的“个体感受”。

这在心理学上,叫“过度合理化效应”。

你所有的“指导”,都在向他传递一个信息:你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你喜欢”,而是因为“我要求”;你做得好,不是因为“你很棒”,而是因为“这对你有用”。

于是,一件本由“内驱力”驱动的“我想做”,被你强行扭转成了“外驱力”驱动的“我得做”。

跑步,从“快乐”变成了“任务”。

阅读,从“有趣”变成了“指标”。

收拾房间,从“成就感”变成了“义务”。

我们一边抱怨孩子没有内驱力、不爱分享,一边却在亲手扼杀他们的内驱力和分享欲。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纠错”和“指导”,我们总想把孩子闪光的“金子”(当下的快乐),变成我们手里“有用”的“KPI”(未来的指标)。

但真正的教育,藏在连接里。

下次,当孩子再兴奋地向你跑来时,请你,收起所有“教育正确”的大道理,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先给他一个用力的拥抱。

然后告诉他:“哇,你看起来好开心!快跟我说说,是什么感觉?”

先共情,再教育。

不,有时候,共情,就是最好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育儿   孩子   房间   有用   快乐   成就感   干净   舒服   有趣   瞬间   正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