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书院山长 王古宝(吴建设)


王古宝,字士贤,生于1319年,卒于1403年。自幼苦读诗书,崇尚程朱理学,淡泊名利,隐逸不仕。自元末由太原迁至嵩县,受聘于鸣皋伊川书院,任书院山长,收徒讲学二十余年,以其道德文章,享誉一方,时人将他比作隋朝大儒王通。

明朝定鼎南京,洪武初年下诏求贤,阖邑士庶乡贤人等,以“贤良方正”举荐王古宝入京(1368年,时年五十)。朱元璋见其言动恂谨,举止端庄,对着文武大臣赞扬道:“此人不让唐铎(明开国功臣,曾任刑、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也”。于是留作詹事府侍讲,授翰林正字,给太子懿文当老师。及太子早逝,遂又傅太孙(允炆),官至礼部尚书又加少保(从一品)。诸王都十分敬重他,私下都称他“河南王师傅”。到了惠帝允炆即位(1399年),即乞老归乡。建文四年,靖难兵起,闻京都失守,痛心疾首,抑郁不食,吐血而终,享年八十有五。由于清正廉洁,不置产业,身后仅存诰封数通(诰封嘉议大夫、资政大夫),加以庐舍遭火灾,以至葬同平民,葬在牛寨村之东北粟树坟内。

一代先贤逝后,河南《省志》和明清《嵩县志》均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三百年后的1712年,经十世孙溯维的呼吁,嵩县合邑乡绅士民呈请,嵩县知县、河南知府、提督河南学政、河南省布政使司事等层层上报,最终河南巡抚批准将王古宝崇祀于乡贤祠。当时的官民先后撰文,颂扬其高风亮节。一是经术宏深,倡明道学”,培养和成就了大量人才;二是“德望素著,经济弘通”,良策定嵩县,生灵免涂炭;三是“德器纯粹,言动恂谨”,朱元璋钦点为太子、太孙的老师;四是“品谊端正,方性恬淡”,建文帝即位后,不求荣华富贵,激流勇退,身在江湖,依然忧国忧民;五是“素励清操,安贫乐道,虽官至宫保,却两袖清风,贫若庶民。经典的颂文有:“处有守,出有位,莘野之休风宛然;成乎仁,取乎义,孔孟之家法尚在”,“潜德幽操前贤自行其是,高风亮节后人共仰其休”,“翼辅追四皓之风,归潜媲二疏之义”,“清介凛冰霜非同公孙矫然,忠肝贯日月庶几诸葛真诚”,“歌功纪美历久而弥芳,远举近扬櫨诚而恐后”,“萃五百年圣贤之运钟灵秀于伊水皋山,建千万载忠孝之谟媲光华于曦轮皓魄”。

“溯厥行藏之正,无惭莘野阿衡,迹其辅导之规,不愧伊川讲幄”“学本洙泗,才擅珪璋”“植千秋之大节,自甘取义舍生;开百世之高风,直足廉顽立懦”“戴仁抱义,博物洽闻,倡正学于嵩阳,励高风于元季”“弘施教育,正学倡明。外王内圣,宪章二程”“慕莘野乐道之仿佛,澡德潜修;追崇政说书之休光,正言庄色”“倡明正学——直入程朱之奥”。从上述康熙年间崇祀王古宝的乡贤祠文中可以看出,伊川书院山长王古宝乃“学本洙泗”“宪章二程”,不愧为二程之后开百世之高风的一代大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历史   伊川   书院   吴建   嵩县   河南   乡贤   大儒   太子   百世   高风亮节   宪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