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的婚姻越来越难,背叛越来越多?变坏的其实不是人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首《从前慢》道出了许多现代人的困惑与心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婚内出轨的八卦秘闻变得如此频繁,以至于人们听完一个,马上又来了下一个,仿佛人人都在争相背叛。


如今人们有着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走到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彼此的时代里,却似乎不再能守住最基本的承诺。


有人问,到底为什么现在婚内出轨的情况越来越多?能从心理的角度来聊聊吗?


要我说,其实也不必如此悲观。


人心没有突然败坏,是婚姻的定义与价值在发生深刻转变。


并非现在的出轨情况越来越多,只是我们对婚姻与爱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理想化。


现在的我们不再满足于搭伙过日子,希望在婚姻里获得爱和理解,陪伴与成长,所以人们会更在意亲密关系的质量,因此过去被忽视的许多行为在如今被明确视作越界,才有了“出轨越来越多”的集体刻板印象。



现代性在各个方面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婚姻里亦是如此:给了我们更高的期待,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的焦虑。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时代的浪潮未必一定会冲垮现代人的亲密关系。


对于仅仅把婚姻当作对父母的交代或者长期饭票的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关系太麻烦;但对于愿意投入情感,能真诚面对自我和伴侣的人来说,这个时代的婚姻更可能成为滋养彼此的乐园,收获比过去更深刻持久的亲密。




1

出轨真的

越来越多吗?



我不否认,普罗大众能感知到的出轨的确有上升的趋势。


但这就代表出轨真的从古至今在变多吗?其实不是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过去很多的出轨,没有被人们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其二,随着人们对感情质量要求的提升,很多原本不被在意的行为,如今也被视为出轨。


先来聊聊过去的“出轨”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少吧。


人们感慨“出轨越来越多”的时候,一方面是在批判当下,另一方面却也不知不觉间对我们未曾生活过的年代进行了美化的幻想。


把史书上的尘埃拂去,你就会发现在过往的时代里婚内出轨都从未缺席。


不同的是,过去的社会规则与文化语境未曾将其定义为出轨,或者干脆对一部分人的出轨行为视而不见。


譬如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纳妾的现象普遍且合法,甚至妻子还要主动找来更多的“第三者”加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背上嫉妒的骂名。


在已经稍显正式的纳妾之外,男人在青楼里寻欢风流,或是接受长辈赐予的丫环,分享朋友作为礼物赠送的舞姬,更是寻常到不值一提。


过去也一直存在有今天被称之为出轨的行为,只不过被封建婚姻制度所正当化了。


男人作为丈夫出轨再多次也不会被认为是背叛,只会被社会文化所认同,因为这是为了家族繁衍,为了延续香火。对当时的女性而言,即便内心满是痛苦与屈辱,也无从宣泄。


不是过去没有出轨,只不过以前男人的越界不叫背叛,相反,女性却不得越雷池一步,甚至有的女性出嫁前困守绣楼,出嫁后也难得迈出家门一步,见不到其他男人,又怎么可能出轨呢?


久而久之,人们的集体记忆里便只剩下古时对忠贞的颂扬,却忘记了那是专属于女性的枷锁。


由此,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出轨看起来那么多,因为有一半的人类终于能对另一半人类的出轨进行追究了。


女性在婚姻里有了话语权,那些曾经可以被当成男人的风流而被默许的互动,如今不再被容忍。



另一方面,时代的进步也促进了出轨定义的扩大,以及出轨八卦的传播。


以前的人所说的出轨,怎么也得两个人能见上面才有条件相知相识产生暧昧,原配更得掌握切实的证据,乃至于当场捉住才能坐实另一半的背叛。


无论几个人之间闹得再怎么大,传播范围也不过方圆几百里,再远点的地方,谁也不知道谁。


过去风气保守的时候,大家不敢离婚,也注重家丑不外扬,即便遭受背叛也不敢声张,只能隐忍。


可如今一切都变了。


互联网让两个陌生人足不出户就能打情骂俏,做出足以被视为出轨的行为,哪怕两个人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也无所谓,有心思的人的“狩猎”范围大大增加;


哪怕两个人最终没见上面,深夜与异性长聊,在社交平台上保持秘密互动,把情感寄托在别处,乃至于打赏异性主播等等,在不同的人眼中都可能被认为是背叛,出轨这一定义的内容也被大大拓宽;


再加上互联网吃瓜精神的愈演愈烈,哪怕是小地方的闹剧,只要足够劲爆就能在不同的微信群朋友圈里瞬间传遍全国,被几亿人知晓;


同时,如今的人们更敢于把自己受的伤说出来,在调查中坦白自己的经历,因此而离婚也变得更寻常。


这几重因素叠加在一起,自然就让普通人们能感知到的出轨数量增多了。


很多时候,变化的不是社会本身,而是我们对社会的解读。




2

过去与现在的婚姻,

有什么不同?



看起来是出轨变多了,实际上是我们比以前更在乎感情的质量,更在乎伴侣各方面的忠诚了。


现代婚姻不再只是柴米油盐,其上被附加了更多理想化的期待。


正由于现代人对婚姻的要求更高,标准更细腻,所以当忠诚与信任出现裂痕时,受伤的感觉才会更剧烈,背叛的痛苦也更难被化解。



这也是由于过去与现在的婚姻,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



01

情感依恋的需求



在社会生产力进步之前,婚姻更多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举。


男人需要传宗接代,获得父母长辈的认可;女人需要有人支撑家庭经济,庇护自己。只要两个人能搭伙过日子,生孩子,其他的需求就都无关紧要,就算彼此看不顺眼,忍耐着也就把一辈子过下去,不然还能离婚咋地?


但在今天,这些压力虽然依旧存在,但已经减小了许多。


不结婚的年轻人会被催婚逼婚,可只要自己强硬起来,父母也没法拿子女怎么办;女性可以自己挣钱养家,独居的生活也很快乐。


在这样的现状下,还对婚姻有期待的人们渴望在伴侣能提供的是情感上的需求,是安全感、归属感与被理解的体验。


以往的夫妻只是生存就已经拼尽全力,如今我们却有了余裕在感情上对彼此“较真”。


人们对关系里的细微情感波动都更为敏感,受不了另一半的冷淡疏离,更无法容忍和其他异性的暧昧互动。


以前能忍忍的,现在都忍不下去了。


这不是说现代人的要求过分,不过是随着时代环境发展,我们有了底气可以这样要求。


在生存无忧的前提下,情感依恋的需求自然浮现在每个人心中。



02

自我实现的投射



比起过往的婚姻,现代婚姻还承载着另一个功能:自我实现的投射。


现代人在挑选另一半的时候,也是在挑选人生故事的共同创作者。伴侣不仅是同路人,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是谁,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曾经的时代里,人们不会期待伴侣与自己在人生节奏上同步,如今不少人却会觉得,如果婚姻不能让自己成长,不能支持自己的梦想,那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


于是,不忠不仅是行为和道德问题,更让人怀疑:我是不是在另一半的人生中可有可无?我们是不是从来没有站在一起?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我又成了什么?


婚姻的存在不仅是和另一个人的关系,也是人们对自我叙事的书写。




03

社会比较的强化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则是社会比较的强化


社交媒体出现之后,每一个他人的幸福细节被不断展示放大,在此影响下,人们对于幸福婚姻的想象和期待也随之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去夫妻之间的关系是私密的。一个人对婚姻的评价更多基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以及身边亲友的例子。邻里之间可能会谈论谁的丈夫勤劳,谁的妻子贤惠,这些评价也局限于小范围。


即便有差距,都住在一块的街坊,又能差到哪里呢?


在过去,婚姻的比较是局部的,一个人对自己婚姻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与周遭环境的对比。


但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亲密关系的比较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朋友圈里的纪念日鲜花,短视频里的甜蜜互动,别人聊天记录里的温暖言语……即便我们知道其中可能存在滤镜和片面的选择,但在日复一日的刷屏中,“别人家的幸福”的印象仍会在脑海中扎根,并在你低落时不自觉想要比较。


比较像一面放大镜,聚焦于幸福的幻象,可也加剧了不安和怀疑。


我们越来越希望婚姻能经得起检验,能在比较中不落下风。


在这三重因素的影响下,现代人对亲密关系的期待更高,自然也对细微的裂隙更加敏锐,未能走到最后的婚姻也就越多了。


很多人也因此忧心忡忡,仿佛婚姻制度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不过退后一步看,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坏事。


这种脆弱不仅没有削减婚姻的意义,反而更说明人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去认真对待。


我们对婚姻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愿意为自己争取。


婚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社会结构与心理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进化。


从最初的父母媒妁之言,再到如今的自由恋爱,婚姻始终随着人类的需求而转型。我们今天看到的“出轨变多”,正是婚姻进入新阶段的必经阵痛。


动荡,是成长的副产品。


与其怀念看似安稳却压抑的过去,不如看清今日波动不过是新的契机,逼迫我们去学习沟通,去理解情感与依恋,处理婚姻经营带来的挑战。


让婚姻稳固的不是时代,是敢于在风浪里选择彼此的勇气。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美文   人心   现代人   婚姻   时代   男人   情感   社会   期待   需求   女性   伴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