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独子回国扫墓,跪在张作霖墓前大哭: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赵一荻的儿子张闾琳,站在墓前,脸贴着石碑,泪水掉进泥土里。

“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说这句话时,周围所有人都愣住了,他没穿中山装,也没带黑纱,一身西装,美式口音的普通话里,带着怯懦和压抑。

他在哭,脸都抽搐了,没人劝,没人敢碰,这一跪,是替一个“千古罪人”来跪的。

墓里躺的,是张作霖,曾经的“东北王”,那时东北是他的地盘,北京随便进出,天津是他后花园。

可死得憋屈,被日本人一炸,尸体炸断,张学良亲自跑去看遗体,一言不发。

他没哭,只是点了根烟,吐出一口气,说了句:“我知道是谁干的。”

炸死张作霖的是日本关东军,那年是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刚从北京坐火车回沈阳,在皇姑屯被埋在铁轨下的炸药送了命,尸体从专列中炸飞五米远,现场血肉模糊,脑袋差点找不着。

灵柩先放到沈阳的珠林寺里,张作霖临死前的愿望是修个元帅陵,可惜话还没传下去,人先被送走了。

张作霖(剧照)

没人敢动土,日本人盯着呢,东三省一夜间变成火药桶。

修陵不行,那就先停棺吧,珠林寺就成了灵堂,六年不见天日,张作霖的灵柩,连盖都不敢揭,怕被日军盯上。

六年里,张学良几次想迁陵,日军几次拦截。最后一次差点动手,日军突然说:我们出钱给你修墓。

张学良脸都绿了,回了一句:“你们杀了我爹,还想修他的墓?”

谁也不说话。那一瞬间,张学良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张作霖这口棺材再不埋,迟早出事。

1937年秋天,他咬牙下令:迁陵,越快越好。

选了锦州驿马坊村,赵春桂——张作霖的原配夫人,也选定在此合葬。

工程没宣扬,晚上偷偷挖,白天装作祭祀,墓是仿清式地宫,没立碑,没人敢公开祭拜,那年冬天,张作霖终于入土。

刚安葬完没几个月,张学良就彻底翻车。

西安事变爆发,他扣了蒋介石,结果反被软禁,被关了一辈子,连父亲墓前的三炷香,都没机会点。

张家大少帅成了“囚徒”,三十年没离开过台湾一步,连父亲的墓在哪儿都只能靠别人转述。

他老婆也不好过,不是原配于凤至,是赵一荻。

赵一荻是北京名门之后,十几岁跟了张学良,一辈子没嫁别人。

西安事变之后,她一头扎进张学良的牢笼,几十年没走出来,两人有个儿子,外界几乎没人知道。

孩子叫张闾琳,不是在东北长大,也不是在台湾长大,是在“秘密”里长大。

出生后没几年,赵一荻就知道,这孩子留在身边太危险,1939年冬,下了个狠手,把孩子送去了美国。

赵一荻把孩子托付给一对,美国家庭教师夫妇——雅格夫妇。

那一年,张闾琳六岁,不懂别离,只记得自己被送上一艘船,母亲最后说了一句:“以后你姓Albert。”

几十年后再相认,他已是地道美国人。

张学良知道他还活着,是听赵一荻悄悄说的,没法写信,也没法探望,只敢偶尔让信件转个圈,经别人手,再寄到美国。

张闾琳长大后,才知道自己是谁的儿子,身份吓得他不敢声张,不是谁的“外孙”或“继子”,是张作霖的亲孙子,是张学良唯一的儿子。

1988年蒋经国去世,台湾局势松动,张学良终于可以“移居”,先到夏威夷,再去美国。

父子在美国重逢,几十年没见,张学良看着儿子一句话不说,抱住就哭。

“你长得像我年轻时”,张闾琳沉默,递过一张照片:“这是我二十岁时候的,你看看”。

张学良一看,真是像,不是眉眼像,是那个眼神,像极了年轻时带兵打仗、喝酒唱戏的那个张学良。

赵一荻老了,脸上全是褶子,话也少了,靠在椅子上听他们聊。

儿子突然开口问:“爷爷的坟,我能不能去看看?”

赵一荻没说话,从抽屉里翻出一封信,原本准备一辈子不说,看到这一幕,终究还是打开了心结。

信不长,只写了一句:“替我去看看你爷爷。”

张闾琳没吭声,只点头,那年他五十六岁,从未踏过国土一步,这次,他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1994年,他踏上东北的土地,沈阳、锦州、大帅陵,站在张作霖墓前,刚学了几句普通话,生硬地念着碑文。

没人教他怎么拜祖先,也没人告诉他张作霖葬在哪块地,他是自己一个个墓碑看过去,终于找到了那块石碑——张作霖与赵春桂的合墓碑。

墓前那一跪,没人扶,他自己跪下的,手抖着放在碑前,嘴里一句句地念:“爷爷,我是闾琳……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泪水啪嗒砸在泥土里,那一刻,谁也说不出话。

他没有掩饰自己的身份,没有用“孙子”的名义去祭奠,而是明确说了:“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这句话,不只是祭祖,更像是还债。

墓前的风大,纸钱飞不起来,香刚点着就灭了,张闾琳也不点第二支,只是盯着墓碑发呆,像在等什么。

其实他也明白,他等的是一个原本该来的人:张学良。

张学良活了101岁,1928年失父,1936年失自由,之后就是漫长的沉默,他不提父亲,不上坟,不接受媒体采访。

有人说他无情,有人骂他懦弱。

可没人知道,他曾写过一封信,一封写给父亲的遗书。

那封信没人见过,只有赵一荻知道内容,她说:“那是他一辈子最硬气的一次哭。”信里只有一句:“我没给您报仇。”

就是这句话,把他一生压垮了。

张作霖是怎么死的,全世界都知道是日本人干的,可张学良却没打回去,反而在父亲尸骨未寒时,向南京“易帜”,归了蒋介石。

东北三省,一夜间挂上了青天白日旗,外人以为他是识大局、顾民族。

可张作霖要是泉下有知,会同意这个决定吗?这事没人能回答。

张学良知道父亲死得不甘,也知道自己“没能报仇”,所以一辈子不提,不拜,不祭。

他用沉默来抵罪,可赵一荻不愿儿子也背这口锅,她给张闾琳那封信,不是让他单纯去“尽孝”,是让他把张家的一口气,带回东北,让张作霖“知道”,自己还有后代,还有人记得这段血债。

那天祭完墓,张闾琳什么都没带走,只带走一把泥土,回到美国,把泥土装在一个铜瓶里,放在父亲张学良卧室床头。

张学良看了一眼,没说话,只点了点头,轻声说了句:“谢谢你。”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去世,终年101岁。

消息传到大陆,东北人民没骂,没哭,锦州大帅陵里,多了一些花束,没人组织,都是自发的。

那些花旁边,有一张照片,是张学良年轻时穿军装的样子。

张作霖死于日本人手中,张学良一生没能出兵复仇,但他把儿子送了回来。

赵一荻不被承认一生,但她保住了张家的香火。

这个家,没有赢家,只有背债的人。

他们都老了,都走了。可张家那一跪,落在东北那块地上,一直没散。

参考资料

《张学良传》作者:唐德刚,出版社:三联书店,2009年版。

《赵一荻回忆录》口述整理:张素久,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西安事变   锦州   墓前   儿子   独子   台湾   日本人   美国   日军   墓碑   父亲   代表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