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三湘四水孕育了无数英才。
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了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者。
他出身于少数民族,从基层教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主政一方的省委书记。
面对外界对其晋升速度的疑问,他坦然回应:“我没有背景,我的后台是人民。” 这句质朴而有力的话语,是他一生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他时常告诫三湘儿女,有“三个不能忘”。
他,就是杨正午,一位将毕生心血献给湖南发展的土家族儿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湘西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年仅十九岁的杨正午回到了家乡龙山县,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员。
在那个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年代,三尺讲台虽小,却承载着开启民智、改变家乡命运的希望。
他不仅向孩子们传授书本知识,更用自己的言行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随后,他投身公社的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们一同战天斗地,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正午的才干与勤勉逐渐被组织所认可。
他先后在龙山县革命委员会的政工组、县委办公室等多个岗位上历练。
这些繁杂而具体的工作,锻炼了他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宏观协调的视野。
他做事认真、为人正派,从一名普通干事做起,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一步步成长为办公室的副主任。
196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为他的人生确立了更为坚定的政治航向。
进入七十年代,他被赋予了更重的担子,先后担任龙山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
1978年,他正式出任龙山县委书记,成为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的“当家人”。
此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开始吹拂,如何带领这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山区县城摆脱贫困,是他日夜思索的头等大事。
正是在湘西这片土地上,杨正午的政治智慧和为民情怀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983年,他升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
面对这个多民族聚居、情况更为复杂的地区,身为土家族人的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深知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基石,将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放在工作的首位,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用心用情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在州内坚定不移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为了将政策落到实处,他常常轻车简从,深入村寨调研,与农民们坐在一起算收入账,现场解决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湘西州的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为日后的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首都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庄严肃穆。
时任湖南省代省长的杨正午在参加会议期间,被一位记者问及他快速的晋升之路背后是否有特殊的“背景”。
面对这个略带尖锐的问题,他没有丝毫回避,用他那带着湘西口音的普通话,坦诚而坚定地回答:“我没有背景,我的后台是人民。”
在他主政湖南期间,他常常将一个理念挂在嘴边,反复向全省的干部群众强调,那就是“湖南人有三个不能忘”。
这“三个不能忘”,是他施政纲领的核心,是他情感所系的归依,更是他留给三湘大地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不能忘,是不能忘记老人家——毛泽东。
湖南是毛主席的故乡,这片红色的土地,与我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
忘记了毛主席,就等于忘记了我们党的奋斗史,忘记了新我国的来路。他对主席的敬仰与怀念,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见诸行动的。
在他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对毛主席家乡韶山的发展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他的亲自关心和支持下,一系列重大项目在韶山落地生根。
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后来被称为“一号工程”的韶山核心景区改扩建项目。
这个工程涉及范围极广,包括毛泽东广场的扩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改造、遗物馆的新建、周边道路交通的优化、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以及整体环境的整治。
每一个子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杨正午都多次过问,甚至亲赴现场调研指导。
他强调,韶山的建设,要体现对伟人的崇敬,要保持“伟人故里,田园风光”的特色,不能搞大拆大建,要“少征、少拆、少砍、少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他的推动下,全省上下形成了“共建韶山”的浓厚氛围,资金、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此。
第二个不能忘,是不能忘记老祖宗——炎黄始祖。湖南株洲的炎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圣地。
杨正午深知其在凝聚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他担任省长期间,就曾亲自主持公祭炎帝陵的大典。
1997年,他率领湖南六千四百万人民,敬献花篮,恭读祭文。
祭文中写道:“吾祖炎黄,兄弟同袍,兴于神州,声震九皋……弘扬文化,伟绩功高,中华繁荣,宇宙同褒。”
字字句句,饱含着对人文始祖开创华夏文明的无限崇敬。
他将炎帝陵的祭祀与保护工作,视为一项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大事来抓。
在他的倡导下,炎帝陵的公祭活动逐渐规范化、常态化,成为了湖南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他还曾在会见到访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时,语重心长地表示,炎黄子孙不能忘本,两岸乡亲要团结,应该一家亲。
第三个不能忘,也是最根本的一个,是不能忘记老百姓。这与他“后台是人民”的誓言一脉相承,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
从湘西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主政全省,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进入21世纪,当许多地区将目光投向光鲜亮丽的城市建设时,杨正午却在多个场合大声疾呼,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2004年,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他针对当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他强调,必须强化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干部作风这三项关键措施,以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两大核心目标。
他具体地指出,要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的品质和单位产量。他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在改革方面,他力主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最能体现他心系百姓的,莫过于他提出的“干部进村入户制度”。
他要求组织十万名干部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开展支持农业、服务农民的活动,将科技、资金、信息、文化、卫生送到田间地头,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005年,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赴衡阳等地,深入企业车间和项目工地,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带动就业。
他深知,只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他们的日子好起来,所有的发展才有意义。
2005年底,由于达到了任职年龄的界限,杨正午从湖南省委书记的岗位上卸任,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领导岗位。
他的离任,平稳而有序,充满了组织的关怀与人民的敬意。他将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新任书记张春贤。
令人感动的是,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专题讨论和研究如何继续推进和落实韶山的“一号工程”和“五个示范工程”。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杨正午转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继续在国家立法和经济监督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尽管工作地点换到了北京,但他对湖南的牵挂却从未减少。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回到湖南走一走,看一看。
2014年的元旦,已经退休多年的杨正午,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了韶山。
他神情庄重地缓步走向毛主席铜像广场,向主席铜像深深三鞠躬,并敬献了花篮,仔细整理花篮上的红色缎带。
他绕行铜像一周,深情瞻仰,仿佛在向这位改变了我国命运的伟人汇报自己一生的工作,也汇报着湖南日新月异的进步。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湖南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领导。
每逢新春佳节等重要时刻,湖南省的现任领导同志们,总会登门看望慰问包括杨正午在内的老同志,向他们汇报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
就在2024年龙年春节前夕,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等领导同志,就一同看望了杨正午等正省级退休老同志,向他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这种尊老敬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我们党事业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镜头里,杨正午同志虽已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与现任领导同志们的交谈亲切而深入,言谈之间,依然充满了对湖南发展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参考资料:省领导看望慰问老同志: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