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苏报融媒记者 周倩 周小曼 实习生 陆可 李雪薇 高宇霖/摄制
“一杯冰拿铁,半糖。”今天(8月12日)上午九点,张家港暨阳湖畔的“聆听咖啡”刚刚开门,便迎来了第一位客人。听障咖啡师曹可一望向一旁的方熳,只见她在手中的白板上飞速写下“冰”“半糖”两个关键词。曹可一立即点头,转身开始制作咖啡。
这无声的默契,源于方熳三年如一日的“陪跑”。2023年起,方熳加入苏州市残联公益项目“聆听咖啡”,成为一名“城市陪跑师”,手把手将30多名残疾青年人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咖啡师。从咖啡制作到门店管理,她始终默默守护着这群“慢飞天使”的成长之路。
“城市陪跑师”方熳帮助残疾青年人学习咖啡技能。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从无措到破冰:手语架起沟通桥
“城市陪跑师到底是做什么的?”方熳的回答简单而有力:“陪跑师,就是一直陪在听障或肢残人群身边,帮助他们学习咖啡技能、熟悉门店运营,帮他们走出象牙塔,靠自己的一技之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时间回到2023年,那时,方熳是张家港市吉上吉职业培训学校一名专业咖啡培训师。在张家港市残联的推荐下,她成为张家港“聆听咖啡”门店的陪跑师。
“城市陪跑师”方熳。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沟通是她面临的第一道难关。纸笔交流效率低下,尤其在教授咖啡拉花这类需要即时反馈的精细操作时,文字显得苍白无力。“当时真的有点懵,感觉进入不到他们的世界。”方熳深知,要真正走进学员的世界并有效传递技能,必须打破无声的壁垒。
决心已下,方熳开始主动破冰。第一步,就是学习属于他们的交流语言——手语。
“咖啡,这个词怎么比划?”课间休息时,她拉着他们当起了自己的手语启蒙老师;下班后的时间,她报名参加手语培训班;深夜,她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手语教学视频,一遍遍模仿、练习。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融化坚冰——从零星的词汇到基础对话,方熳在师生间架起了一座无声而坚实的桥梁。
沟通只是起点,如何让不同特点、不同障碍程度的学员真正掌握技能是更深挑战。方熳为每人定制“成长地图”:针对听障学员听不见奶泡声音的困难,她录制操作视频,标注关键步骤反复讲解;肢体障碍学员记不住流程,她就把步骤分解写在小纸条上,贴在他们的笔记本上方便随时查看;针对开朗善沟通的学员,她则着重培养客户服务能力,鼓励他们主动运用眼神、表情和简单书写。
为检验成果,方熳化身“挑剔顾客”进行特别“考试”——“冰美式加双份浓缩但要少冰”“卡布奇诺奶泡要特别厚”……学员需在模拟服务中独立应对或寻求协助。“真正的独立上岗,是遇状况心中有预案,行动不慌乱。”方熳说,这些实战模拟,为学员日后在线下门店的从容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实训到实战:陪伴化解上岗难
掌握咖啡制作技能,仅仅是听障咖啡师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真正走上门店的岗位,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和瞬息万变的现场需求,才是更为严峻的实战考验。此刻的陪伴与守护,比课堂上的教学更为关键。
新学员初上岗时,难免紧张生涩。顾客一进门,方熳便以温和的眼神和鼓励的微笑示意他们主动上前。她站在稍后的位置,既给予学员独立尝试的空间,又时刻准备着成为他们的“后盾”。
听障咖啡师曹可一正在制作咖啡。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当顾客提出的需求稍显复杂,比如“热拿铁换燕麦奶,外带大杯”,或是“冰摩卡少糖多奶油”,简单的纸笔沟通可能不够快捷。这时,她会迅速在白板上写下“热”“燕麦奶”“外带大杯”或“少糖”“多奶油”等关键信息,确保咖啡师准确领会。
“是否打包、杯型大小、冷热温度、甜度要求,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恰恰是听障咖啡师在实际服务中最常遇到的‘关卡’。”方熳说,每当学员因沟通不畅或操作不熟而面露焦急,她总会第一时间靠近,用手语或书写温和地传递:“别急,稳住,一步一步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句朴素的鼓励,是化解紧张、重拾信心的良方。
门店开通线上外卖平台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一次,外卖骑手取餐时少拿了一杯,听障店员未能及时发现。方熳立即致电顾客道歉,并联系骑手返回。当晚,她建立了微信订单提醒群,特意在群里留言:“别怕麻烦我,我一直在。”
还有一次,一位刚独立值班不久的听障店员通过微信焦急地向方熳求助:“方老师,顾客点了玫瑰拿铁,但要求完全无糖,怎么办?”方熳迅速回复指导:“别慌。玫瑰酱本身含有糖分,请向客人耐心说明,建议选择少糖或更换无糖拿铁。”
看着这些20多岁年轻人在岗位上从磕磕绊绊到逐渐熟练,方熳说:“他们就像初次离巢学习飞翔的小鸟,既渴望天空,又难免忐忑。我这个‘陪跑师’的目的就是陪他们一点点长大,直到成为一名专业的咖啡师。”
从守护到放手:点亮自信迎未来
方熳的陪跑,核心在于“适时放手”——“陪跑不是替代,是让他们自己发光。”她所守护的,不仅是技能的精进,更是信心的重建与点亮。
曾有一位因车祸导致记忆力不佳的男学员迷茫地问:“方老师,我适合做咖啡师吗?”方熳的回应毫无敷衍:“如果你喜欢咖啡,愿意坚持,我就全心教你。但也要考虑,如果努力很久还是困难,也要想想是否调整方向。”
这份坦诚既点燃了希望,也埋下了理性的种子。小伙子选择了坚持:他用心整理笔记,频频向方熳确认配方;在门店主动克服紧张,练习与顾客眼神交流,真诚询问“需要一杯咖啡吗?”
三年时光,方熳陆续培养出了30多位残疾人咖啡师。从最初的试水到如今的坚持,她更深刻理解了“陪跑师”的意义。
“聆听咖啡”门店里的标语。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加入这个平台的初衷,就是帮助残疾人群体有一技之长。”方熳说,“很多人可能因为障碍不愿走出家门,与社会隔绝。咖啡师这份工作,相对不需要高强度语言交流,只要专注做好出品及门店日常的清洁与收纳,注重食品安全。我们搭建这座‘桥’,就是希望能帮助他们迈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如今,在张家港的“聆听咖啡”门店里,方熳逐渐退居幕后。
“等他们运营门店满一月,我便只需静静注视。”现在她隔几日巡查咖啡品质,欣慰地看着学员们熟练操作咖啡机、自信服务顾客的身影。“和他们相处很单纯。”方熳坦言,“他们收获了立足社会的技能与信心,我则收获了难以言喻的快乐。”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店里。一位顾客接过曹可一递来的咖啡,微笑着弯了弯拇指——这是手语的“谢谢”。曹可一腼腆一笑,转身继续仔细擦拭咖啡机。
这一次,方熳站在柜台后,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静静地望着这日常又温暖的实景。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 张东慧/文)
编辑:钱芳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