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美两国代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进行了第三轮关税谈判,谈判一结束,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对外放话,说他对这次谈判“非常满意”,还宣称年底前准备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会晤。
可不到24小时,7月3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刚刚回到华盛顿,接受采访时便直接对中国“变脸”。
他当着全球媒体的面夸口说,美国已经与日本、欧盟、韩国等多个主要经济体完成了贸易协议,现在“全世界都站在美国一边”,中国已经“陷入孤立”,必须尽快对美让步,否则就准备面对严厉的经济代价。
话音未落,他话锋一转,开始点名中国经济。他说中方经济“结构失衡”,制造业比重过高,经常账户盈余异常庞大,还预言“中国经济将面临大麻烦”。
他甚至威胁称,只要中方继续购买受制裁的俄罗斯石油,美国将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
说白了,这哪是谈判?这分明是威胁。还没从谈判桌上站稳脚,转头就开始叫嚣施压,这种变脸速度,连一些美国媒体都觉得太过激进。
更有意思的是,贝森特一边对中国咄咄逼人,另一边却对其他国家大开方便之门。拿韩国来说,美国刚刚和韩国签了关税协议,协议规定韩国商品出口到美国要承受15%的关税,但韩国却对美国实行“零关税”,还要追加3500亿美元的投资,并购买1000亿美元的美国天然气。
欧盟就更别提了,在8月1日关税大限前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特朗普开始谈判,最后不得不接受15%关税、巨额采购和投资义务。
美国这些操作的套路很清晰,先用市场体量强行压价,逼各国就范,再把谈成的协议拿去当“战果”展示,向中国施压。说白了,这是在制造一种“合围”氛围,用来对中方进行舆论和心理围剿。
可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会是第二个韩国吗?会是下一个欧盟吗?贝森特显然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
中国经济不是美国能随意拿捏的,制造业占比高?这不是失衡,而是竞争力的体现。
2025年2月份采访
全球产业链当中,谁能扛住疫情冲击?谁能保持制造能力完整?恰恰就是中国。至于他提到的经常账户盈余,占到全球GDP的2%,这反倒是中国经济稳定性的体现。
贝森特一套“污名化+恐吓”的组合拳,本质就是想让中方在关税问题上让步。前两轮谈判中,美方试图通过剪刀差换取中方取消反制措施,结果中方态度强硬,没有接招。
这一轮他换了个方式,想通过制造压力让中国自己松口,而且贝森特这些话,说给中方听是一层,更多是说给加拿大、巴西、印度等这些至今还没在美国“关税清单”上签字的国家。
就拿巴西来说,不久前,美国把对巴西的关税从10%直接提升到50%,打得巴西制造业几乎断气。
总统卢拉愤怒表示要展开反制,可到现在,巴西仍未对美让步。印度同样如此,一直在谈,但一直没签。贝森特其实是在释放一个信号:谁敢不签,我就拿中国当例子。
但美国的算盘真就这么好打?从中方回应来看,显然不是。
中方在谈判总结中已经明确说了,“将推动美方已暂停的24%对等关税,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开”。“反制”这两个字,不是随口说说,是带着行动方向的明确表态。
换句话说,中方已经不指望谈判能换来实质让步,而是准备继续斗争到底。
从之前几轮谈判的进展来看,中国不但没有在美方节节进逼的情况下退让,反而频频加快自主布局,强化内部经济循环能力。
美国希望通过关税压制中国制造,结果反倒促使中国加速科技自主、产业升级。
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没有等着被动应战,在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方宣布要在上海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主张全球共建共享AI技术。
这背后的意图就是如果美国搞技术霸权、拉小圈子,那中国就另起炉灶,邀请全球一起来制定新秩序,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这恰恰是中国对“美国式恐吓”的回应方式,既不陪你玩威胁,也不跟你搞对赌,而是我自己搭舞台,让全世界来选边站。
现在的博弈,已经远远超出了贸易本身的范畴,更像是全球秩序主导权的一次正面碰撞。
美国靠强压得来的顺从,终究只是短期现象,而中国靠实力和合作争取来的支持,才是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
谁输谁赢,不在今天。但现在,至少大家看清了,世界真的不再只是美国一个人的牌桌。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