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严惩内鬼!74名员工被辞退,46人送进去,涉及3千万元

年营收超百亿的运动品牌巨头安踏,突然对自己人“下狠手”了!

2025年初刚启动反腐专项查,到8月底就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绩单”,74名员工因踩红线被开除,46人连外部合作方都算上,涉嫌犯罪被送司法机关,连总裁级高管都没放过,涉案金额更是高达3000万。

要知道,安踏平时在大家眼里都是“国货之光”的形象,怎么突然揪出这么多内鬼?

是早就藏着猫腻,还是企业治理到了必须“刮骨疗毒”的地步?

这事儿不只是安踏一家的事,更是戳破了所有大企业都可能面对的“生死考题”,内部腐败,到底能把一个公司坑多惨?

这波操作到底为啥这么狠?

咱先理清安踏的“家底”,不然很难理解这波反腐的分量。

1991年,安踏在福建晋江起家,最初就是个做运动鞋的小厂子,没啥名气。

真正的转折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它拿下了赞助商资格,借着奥运热度火遍全国。

后来又收购了FILA,把原本偏运动的品牌做成了潮流款,年轻人都爱买,这才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甚至后来能跟国际大牌掰手腕。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企业,为啥2025年初突然要查自己人?

说穿了,都是“高风险领域”出了苗头。

采购、供应链、合作方管理这些环节,本来就是企业里最容易藏猫腻的地方。

比如供应商报价虚高,有人从中吃回扣;报销费用时掺假,把私人开销算成公司支出;再比如跟合作方勾着,故意让不合格的合作方中标,自己拿好处。

安踏显然是发现了这些“不对劲”,才下定决心搞专项反腐,还专门用“廉洁安踏”公众号当主渠道披露信息,一点不藏着掖着。

到8月底,查处结果一出来,连业内人都吓了一跳:被处理的人从总裁级高管到基层员工全覆盖,1个总裁、14个总监、4个经理,连3个已经离职的员工,都被查出在职时搞舞弊。

45家有利益勾结的合作方也被清理,3000万涉案资金,直接把“内部蛀虫”啃食企业的事实摆到了台面上。

可别觉得安踏这只是“杀鸡儆猴”,它敢把高管、离职员工都揪出来,还主动公开细节,早就跳出了“内部消化”的老路子。

腐败能把大企业拖进“生死局”

很多人觉得,企业里的腐败不就是“拿点小钱”“走点后门”吗?没那么严重。

但实际上,腐败最可怕的就是“隐蔽性”和“累积性”。

它藏在合同条款的小漏洞里,躲在采购单的小数点后面,甚至混在供应商资质审核的材料里,一开始看着不起眼,慢慢就会“掏空”企业。

前几年有个大型科技公司就是例子,采购部门的人跟供应商串通好,把一个原本10块钱的零件报成15块,每次采购都多报一点,还伪造供货凭证掩人耳目。

一开始没人发现,等问题暴露时,已经形成了数百万乃至上亿的资金窟窿。

更惨的是后续连锁反应,股价几天内跌了一大半,投资者纷纷撤资;消费者觉得“连采购都有猫腻,产品质量能好吗”,慢慢不买账了。

公司内部更乱,老实干活的员工觉得“干得好不如走关系”,要么离职要么跟着学坏,整个团队都散了。

安踏这次涉案3000万,虽然比这个科技公司少,但要是没及时查处,这些“蛀虫”只会变本加厉。

采购成本越来越高,产品性价比下降,消费者慢慢流失,最后可能步那个科技公司的后尘。

这也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不管你名气多大、规模多广,只要内部治理“烂了根”,消费者早晚用脚投票。

可面对腐败,国内外企业的做法却差得老远。

中外企业反腐对比

不少外国企业遇到内部腐败,总想着“家丑不可外扬”。

比如有个知名快消品牌家乐福,之前查出供应链有人吃回扣,却对外说“只是个别员工的个人行为”,既不披露细节,也没把人送司法机关,就悄悄劝退了。

结果后来又爆出自同一环节的更大腐败案,股价直接崩了,还被监管部门处罚,最后连董事会成员都得担责。

本来是“小问题”,硬生生拖成了“系统性危机”。

但中国企业近年的反腐,早就跳出了“护短”的圈子。

2025年9月初,字节跳动刚处理了100名涉事人员,其中8人被移交司法,还实名通报了18个“恶意损害公司利益”的人,一点不遮掩。

腾讯、京东更直接,搞了“年度反腐通报机制”,定期把查处情况公开,早就把反腐变成了常态。

安踏这次更是把“强硬”做到了底:不管你是总裁还是基层员工,一视同仁;不管你是在职、离职还是外部合作方,只要涉罪就移交司法。

不淡化问题,不隐瞒结果,直接把查处细节摆出来。这种“三个无差别”的做法,早就不是“应急处理”,而是把反腐当成了“内部治理的战略”。

可话又说回来,一次严查只能“治标”,怎么才能让腐败不再滋生?

安踏的一个做法,或许能给所有企业指条路。

安踏的“制度笼子”才是关键

安踏这次反腐,不只是“惩恶”,更在“立善”。

它搞了个“阳光采购平台”,把供应商报价、合同条款、履约情况全搬到线上公开,谁都能看,想搞“暗箱操作”都没机会。

更关键的是,想改任何数据,都得走“申请-审核-复核”三道程序,连采购部经理都没单独签字的权力,从流程上切断了“个人说了算”的可能,而且所有操作都留痕,后续审计一查就清楚。

这才是反腐的长效之道:不靠员工“自觉”,而是靠“制度他律”。

毕竟,再高的道德标准,也抵不过“有空子可钻”的诱惑;但把流程透明化、权力制衡化,就能从根源上减少腐败的土壤。

而且消费者心里都有杆秤,你企业连内部采购都做得干净,大家才会相信“你的产品用料靠谱”“你的定价合理”。

就像街边两家鞋店,一家欠薪跑路,一家诚信经营,大家肯定选后者。

这就是“商道酬信”的道理。

企业对员工讲诚信,员工才会负责任;对供应商讲规矩,供应商才会保证品质;对消费者讲良心,消费者才会一直买账。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财经   员工   企业   腐败   采购   消费者   供应商   公司   猫腻   总裁   吃回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