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科举史上唯一“四元状元”,曾拜王重阳为师,因母亡伤心而逝
三岁写诗,五岁能文,后来却在最关键的一场考试里被刷下,这种开局搁谁身上都挺难受的吧?可孟宗献不仅没趴下,反倒成了中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这事儿要搁今天,妥妥热搜首位。你说命运拐点在哪?我觉得可能就在他走进深山的那三年,或者说,是在“妈妈顶”上——这名字听着就有点故事味。
事情得倒回到十二世纪。孟宗献,黑龙江人,后来搬去了开封。小时候家里条件真不咋地,爹上山采药摔成伤,家里一切全靠他妈撑着。这种苦孩子,通常两种结局,要么被生活磨平了,要么就像弹簧,怎么压都弹得更高。结果他选了第二种。三岁作诗五岁写文,过目不忘,这智商放现在也得是顶级学霸。可第一次参加科举,直接名落孙山,换作别人可能就此认命了。但他没服软,反倒自个儿进山,三年苦读,连金代词赋状元的应试赋都拆解学习,真有点像现在高考生刷题到天昏地暗。
最打动我的细节,是他妈三年如一日送饭探望。东北的冬天有多冷你知道吗?那三年,他母亲硬是没让孩子饿着冻着。当地人感动到给山头起名叫“妈妈顶”。这不是小说,是实打实的生活。妈妈顶上的状元峰、麒麟璧、太师椅,每块石头都像在提醒后人:拼尽全力的孩子和为孩子拼命的妈,是能改变命运的。
终于,孟宗献第二次出山,乡试第一,府试第一,省试、廷试全是第一,直接被封为“四元状元”。这个头衔,放眼整个中国科举史,独此一人。大定三年(1163年),他被破格任命为六品翰林供奉,按金朝老规矩,这待遇是状元们想都不敢想的。后来还被派去山东单县帮着管民政、司法、财政,权力不小。你要问他凭啥这么牛?我不止天分,还有那种“天塌下来我照样往前走”的狠劲。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四元状元的人生,偏偏和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撞了个满怀。那年王重阳带着弟子丘处机等人来到开封,孟宗献主动上门拜访。王重阳这人厉害,后来全真七子里有好几个都是历史大咖,但他收的最后一位俗家弟子,就是孟宗献。这俩人,一个是状元,一个是宗师,碰撞出的火花,让全真道和士人文化有了微妙的交集。你能想象吗?一个文人状元,居然成了王重阳的徒弟,还在王重阳临终前,几乎包办了所有丧事,甚至把王重阳的灵柩暂时安放在自家后花园。这种江湖义气,绝对不是一般文人能做到的。
但命运又开了个玩笑。孟宗献的母亲病逝,他太过哀伤,竟然没熬过服丧期,五十岁就撒手人寰。再牛的人,也抵不过至亲离世的那种锥心之痛。有人说他“至孝”,我觉得是,但更多是一种“命里逃不过的怜惜”。他的《雪烛诗》残句:“固知劫火终无尽,谁谓清冰也自焚”,这句诗放到他自己身上,真是贴切到让人心疼。
这事儿搁现在,不知道会不会被刷成励志鸡汤,但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种提醒。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四元状元”,但那种不服输、不认命、拼到极致的状态,和骨子里的孝顺、重情重义,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如果你问我,孟宗献的故事到底为中华传统文化添了什么?我觉得,既有状元的传奇,也有人世间最简单的温情。这种温情,不是立在庙堂之高的口号,而是埋在“妈妈顶”下的热土里,是寒冬送饭的路上,是人生低谷时的自我坚持。你信不信,等哪天你也遇到个“妈妈顶”,说不定也会咬牙坚持下去,最后走出自己的高光时刻。
#历史人物# #科举# #状元# #全真道# #哈尔滨#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