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的深夜总是伴随着未知与危险,每一次擅自闯入都可能引发意外。8 月 9 日深夜至 10 日凌晨,惠州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内上演了一场紧张的山地救援行动。来自深圳的一家三口在徒步穿越未开放区域时迷路被困长达 7 小时,最终在惠州消防救援人员与蓝天救援队的联合行动下安全获救。这场深夜救援不仅牵动着众人的心,更再次为户外安全敲响了警钟。 迷途深山:计划之外的困境  8 月 9 日的罗浮山,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茶山观景区入口处的游客渐渐增多。来自深圳的一对夫妇带着 10 岁的儿子,背着登山包走进了景区。他们看起来经验丰富,穿着专业的登山鞋,背包里装着水和食物,计划从茶山观出发,沿溪流徒步前往飞云顶。出发前,夫妇俩查看了简易地图,觉得这条路线难度不大,适合带孩子体验自然。 中午 12 时,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徒步旅程。起初的路段还算平缓,溪流潺潺,鸟语花香,孩子兴奋地追逐着蝴蝶,夫妇俩则在一旁拍照留念。他们沿着溪流向上游走,渐渐远离了主景区的步道,周围的游客越来越少,手机信号也开始变得时断时续。但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的一家人并未在意这些变化,依旧按照自己的判断前行。 随着时间推移,太阳渐渐西斜,山林里的光线越来越暗。夫妇俩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得陌生,原本清晰的溪流分支越来越多,他们已经分不清来时的路。下午 5 时左右,天色开始暗淡,手机彻底失去了信号,一家三口彻底迷失在了深山之中。孩子开始感到害怕,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夫妇俩强作镇定,试图在附近寻找标志性的景物,却发现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林和陡峭的山坡。 夜幕降临,山林里的温度迅速下降,蚊虫也多了起来。夫妇俩用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点燃了一小堆树枝,既能取暖又能驱赶蚊虫。孩子蜷缩在父母中间,小声地问什么时候能回家。夫妇俩轮流尝试拨打求救电话,终于在晚上 7 时 12 分,手机捕捉到一丝微弱的信号,成功拨通了报警电话。
 紧急响应:多方力量的深夜集结 博罗县朱明洞消防救援站的报警电话响起时,值班人员正在整理当日的出警记录。“喂,我们在罗浮山迷路了,不知道具体位置,周围都是山和水,孩子有点冷……” 电话那头传来男子焦急的声音,夹杂着风声和孩子的啜泣声。 接警后,消防救援站立即启动紧急救援预案。站长迅速调集 10 名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携带照明设备、绳索、急救包等物资,驾驶救援车辆赶往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同时联系蓝天救援队请求支援,两支队伍约定在保护区入口处汇合。 晚上 8 时许,消防救援人员与蓝天救援队在罗浮山脚下集结。救援指挥部通过回拨报警电话,利用手机互动地图功能引导被困者发送定位。但由于山区信号不稳定,定位信息时有时无,只能大致确定被困家庭在茶山观至飞云顶之间的未开发区域。 “这片区域地形复杂,溪流纵横,晚上温度低,必须尽快找到他们。” 有多年山地救援经验的消防员老李指着地图说,“我们分两组沿溪流两侧搜索,保持通讯畅通,注意观察周围是否有火光或求救信号。” 救援人员换上防滑靴,头戴安全帽,手持强光手电,开始向深山挺进。 夜色中的山林伸手不见五指,强光手电的光束在树林中晃动,照亮了脚下崎岖的山路。救援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不时要跨过溪流、攀过岩石,衣服很快就被露水打湿。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各组的进展汇报,“这里水流湍急,没有发现踪迹”“前方有岔路,等待进一步指令”。 生死时速:七小时后的重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山林里的温度已经降到了 20 摄氏度以下。被困的一家三口围着微弱的火堆,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夫妇俩把外套披在孩子身上,不断地给孩子搓手取暖,同时大声呼喊着,希望能被路过的人听到。他们不知道的是,几公里外,救援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地向他们靠近。 晚上 11 时,一组救援人员在跨越一条溪流时,隐约听到上游传来微弱的呼喊声。“那边好像有声音!” 带队的消防员小王立即示意大家安静,侧耳倾听。果然,断断续续的呼救声顺着水流传来。救援人员立刻朝着声音来源的方向前进,同时用强光手电向上游照射,并大声呼喊:“我们是消防救援的,听到请回应!” 几分钟后,上游传来了回应声。救援人员精神一振,加快了脚步。又经过半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河滩上发现了被困的一家三口。此时的孩子已经昏昏欲睡,夫妇俩看到救援人员的身影,激动得热泪盈眶。 “孩子怎么样?有没有受伤?” 救援人员快步上前,首先检查三人的身体状况。确认没有明显外伤后,救援人员立即打开应急物资包,给孩子喂了葡萄糖水,让一家三口吃了面包补充体力。“别担心,我们现在就带你们出去。” 救援人员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规划撤离路线。 由于夜间山路难行,且孩子体力不支,救援人员决定轮流背着孩子前进。他们用绳索将一家三口与救援人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安全的队伍,沿着溪流逆流而上,向保护区外围撤离。溪流中的石头湿滑难行,救援人员不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遇到陡峭的路段,前面的人就伸手拉后面的人一把。 凌晨 2 时许,救援队伍来到一处水流湍急的河段。为了安全起见,救援人员用绳索搭建了临时保护系统,护送一家三口依次过河。冰凉的溪水没过小腿,夫妇俩紧紧跟着救援人员,不敢有丝毫松懈。孩子在消防员的背上睡着了,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 凌晨 3 时 30 分,经过近 3 小时的艰难撤离,救援队伍终于抵达了保护区入口处。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救护车立即对一家三口进行了身体检查,确认他们只是轻微疲劳和受凉,没有大碍。看着孩子平安地从救护车上下来,夫妇俩握着救援人员的手,连声道谢:“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安全警示:自然保护区的红线不可逾越 这场深夜救援虽然以圆满结局告终,但背后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严禁未经批准进入及开展旅游活动。罗浮山此次事件涉及的区域属于未开发地带,存在多重安全风险。 该区域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十分险峻,随处可见陡峭的山坡和深不见底的沟壑。由于没有开发,这里没有任何人工修建的步道和指示牌,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通信信号也极不稳定,一旦发生意外,很难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 从气候条件来看,罗浮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汛期时山区极易发生暴雨、山洪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到了冬季,山林里又会出现大风和低温天气,容易导致人员失温冻伤。此次事件发生在夏季,虽然没有遭遇极端天气,但夜间的低温已经让孩子出现了不适症状。 更重要的是,未开发区域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旦发生意外,救援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救援人员不仅要克服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还要在没有明确路线的情况下搜寻被困人员,每一次救援都伴随着风险。
 惠州消防救援部门在事件后郑重呼吁广大游客:敬畏自然,遵守法规,切勿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进行徒步、探险等活动。出行前务必了解目的地的路线状况及管理规定,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确保人身安全。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将宝贵的公共救援资源留给真正危急的险情。 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清晨,阳光再次洒满山林,溪水依旧潺潺流淌。经过一夜的救援,山林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对于参与救援的人员和获救的一家三口来说,这个夜晚的经历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保护区入口处的警示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上面 “禁止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 的字样,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游客:自然值得敬畏,安全永远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