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从2022年开始,我们国家人口已经连续三年自然减少了。
经济学专家郎咸平曾发出预言,如果年轻人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将锐减至5.8亿。
这话听着非常吓人,但仔细分析一看,也并非危言耸听……
养个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钱?《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给出了一个大概,从出生养到17岁,平均要花掉53.8万元,如果供到大学毕业,这个数字会攀升到68万元左右,这还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只会更高。
这笔钱,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它不是一笔一次性的投入,而是分散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先是房子,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光是背上几十年的房贷,就已经耗尽了半生积蓄,以上海为例,新房价格曾连续30个月环比上涨,一套能安放童年的房子,本身就是一件奢侈品。
房子之外,是填不满的教育开销,很多人说,教育是“刚性支出”,一分钱都省不下来,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幼儿园,一个月学费过万是常态。
家里没人带娃,请个保姆,一个月又是几千块,孩子稍微大点,各种培训班接踵而至,一年五六千起步的费用只是入门级。
在一线城市,一节钢琴课120元,一节舞蹈课80元,这些文艺熏陶的背后,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在燃烧。
还没算上一些地方特色的“门槛”,比如在山东某些地区,谈婚论嫁时讲究“三斤三两”的彩礼,折算下来就是14.8万元在宁波,18.8万元的彩礼也只是个起步价。
结婚的成本都如此高昂,更别提后续漫长的养育之路了,所以很多人在开始之前,就算清了这笔账,然后默默选择了放弃。
比经济压力更深层的,是观念的迭代,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自我价值的实现,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海大学的一项调研就很有意思,它发现00后把婚姻看作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而90后女性则更看重伴侣间的共同成长,至于传宗接代,早就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这种观念的转变,在女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在当前的社会分工和职场环境下,生育对她们来说,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牺牲。
有数据显示,女性在生育后,平均收入会下降30%到40%,这是一个赤裸裸的“生育惩罚”,职业生涯被迫中断,重返职场时发现自己被边缘化,这几乎是许多职场妈妈的共同经历。
这种困境,从招聘环节就开始了,很多企业嘴上说着平等,却在面试时旁敲侧击地询问婚育状况,下意识地偏爱那些“没有后顾之忧”的未婚育女性。
他们需要的是能随时加班、随时出差的员工,而不是一个需要请假照顾孩子的母亲,这种缺乏家庭友好的企业文化,系统性地将育儿和工作对立了起来。
家庭内部的天平也常常失衡,带孩子的责任,不成比例地落在了母亲身上,父亲的角色,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帮个忙”的层面,男性育儿假的落实更是遥遥无期。
当一个女性发现,生孩子可能意味着要以牺牲自己的事业、自由和梦想为代价时,那种撕裂感足以让她望而却步。
所以,“不婚不育保平安”,这句话听起来像句玩笑,背后却是一种理性的自我保护。
个体的选择,往往是社会大环境的投射,当年轻人普遍选择不生的时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支持体系的滞后,这种滞后,既有远虑,也有近忧。
远虑在于养老,我们现在的养老体系,本质上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年轻人交钱,养现在的老人,可问题是,交钱的人正在变少,领钱的人却越来越多。
2023年,大概是100个劳动人口抚养22.5个老人,但预测显示,到2050年,这个比例会变成100比48.8,而到2086年,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100比85。
这意味着,90后这一代人,未来可能要面临1年轻人赡养2到3个老人的巨大压力,这种对未来的深度不安全感,会反过来抑制当下的生育意愿,谁敢在自己都可能老无所依的预期下,轻易带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呢?
近忧则在于托育,孩子生下来,谁来带?这成了仅次于钱的核心难题,社区里普惠性的托育机构严重不足,把孩子送进“15分钟生活圈”内的托儿所,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个奢望。
于是,很多家庭只能依赖隔代抚养,或者干脆由母亲辞职回家,这两种选择,都各有各的弊端。
当然,也有地方在努力破局,湖北天门市的尝试就很有代表性,他们拿出了“真金白银”,生二孩的家庭,从生育补助、月度育儿补贴到购房补贴,加起来能拿到将近28.71万元。
三孩家庭更是高达35.59万元,效果立竿见影,去年天门市的出生人口同比增长了17%,结束了连续八年的下跌,今年上半年预计还能继续增长5.6%。
“天门模式”证明了有效的政策干预确实能撬动生育选择,但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这种高额补贴极度考验地方财政实力,没几个城市能抄作业成功。
更重要的是,钱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它无法消除职场上的隐性歧视,也无法填补父亲缺位的育儿时间,一旦补贴停止,效果能否持续,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郎咸平的预言,是警钟,但不该是宿命,破解生育困局的关键,在于全社会联手,去打破那些让年轻人左右为难的问题,让经济安全感、个人发展和养育后代这些事,不再是相互排斥的选项。
湖北天门的探索点燃了一点火花,但要想形成燎原之势,需要国家层面的系统性变革。
比如,动真格地落实男性育儿假,让父亲回归家庭,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解决“谁来带孩子”的难题,用法律严惩职场生育歧视,让女性敢生、愿生。
当整个社会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稳健的环境时,生育率自然就会上去了,到那时,新生命的啼哭,将再次成为整个社会希望的延续。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郎咸平:如果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很可怕》河山锐新闻2025-04-24
2.《研究:中国养娃到本科毕业平均花费68万元》2024-02-21 18:54:32来源:界面新闻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