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快叫出租车!”51岁的王叔在家中默默收拾完屋子,正准备去早市买菜,却突然觉得头晕得厉害,随即一侧身体无力,话也说不清楚了。
家里的爱人急得不知所措,幸亏女儿反应快,一边扶着父亲,一边打电话叫了车。到了医院,医生一边检查一边叹息:“冬天早晨,最容易出问题,刚刚还送来过一个和你情况差不多年纪的男人。”
“你平时是不是习惯冬天六点半不到就起床?早饭后还喜欢去户外转转?”医生边问边仔细记录。
王叔的经历不是个例,身边不少中老年人都有冬天早起锻炼或操劳的习惯。
然而,大家都以为早起有益,事实上,冬季清晨体感冷、血管骤缩,风险异常大。尤其是某些习惯,常常被忽视,结果反倒让健康埋下隐患。
为什么冬天早起容易发生脑梗?哪些看似健康,其实却危险的习惯,特别值得重视?“是不是只有上了年纪才需要警惕?”
实际上,不少50岁以后的都市人,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容易忽视身体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冬天早晨,尤其是中老年朋友,该如何预防脑梗,避开那些“夺命行为”。如果你家人也有起得很早的习惯,请一定看完,最后一个细节,很多人都在犯,尤其容易被忽略。
“常见观念里,大家都认为早起锻炼身体有益。但对于冬季,情况恰恰相反。”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郝教授提醒,冬季清晨气温最低,人体经过一夜休息,血压容易在此时升高13%-16%,血液黏稠度也显著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室内外温差大,血管扩张收缩幅度变大,血管脆弱人群尤其危险。
多项研究表明,脑梗高发时段主要集中在早晨6点到9点之间。
哈佛大学一项涉及超过8,000名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冬季清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比其他季节高34%。同时,大量数据证实,50岁以上人群,每提早一小时起床,脑卒中发生风险上升12%-15%。
专家解释,清晨交感神经兴奋,血压突然上升;再加天气寒冷,血管遇冷收缩更剧烈,容易破裂或堵塞。
加上冬天很多人饮水减少,血液变稠,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如果再加上不良习惯,比如起床后立即活动、空腹出门、用力排便等等,风险只会成倍增加。
王叔并不是唯一的例子。今年冬天,某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急诊患者中,有近40%的人都在清晨6-8点发病。医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危险的早晨行为,尤其要警惕:
起床太猛,动作幅度大。清早阳气未生,人体各脏器尚未完全“醒来”。
快速起身,容易导致大脑瞬间供血不足,有数据显示,过快起床导致头晕、眼前发黑或晕厥的风险比缓慢起身高出24%。尤其家中有老人的,一定提醒他们分三步慢慢坐起。
空腹锻炼、室外剧烈运动。很多人觉得“晨练最好、清新空气多”,实际上,冬天早晨空气污染较重,气温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负担都加重。
一项对北京地区65岁以上老人体能测试发现,空腹、强度高的晨练群体发生猝死相关事件的比例高出晨练时间晚、饭后锻炼群体32%。
用力排便、憋尿。早晨人体肠胃和膀胱功能刚苏醒,用力过猛极易导致血压骤升。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近五年脑梗急诊病例调查显示,约12%的患者发病前有用力排便史,其中冬季发病占多。
未及时补水,血液太稠。清晨不爱喝水,身体水分丢失,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13%-20%。专家建议,即使不渴,早起也要适当饮温水,有效稀释血液、降低血栓风险。
穿衣太少,头颈无保暖。低温直接刺激颈部、大脑血管收缩。一项基于1.2万名老年人的队列研究显示,头颈被风吹到、裸露,脑卒中发病概率高约19%。
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专家建议,想在冬天安全早起、预防脑梗,最重要的就是守住这几个原则:
起床“三慢”法。醒来后,先在床上静躺30秒,再慢慢坐起,最后双腿自然落地停留片刻,整个过程控制在2分钟之内。这样既能让血压平稳升高,又避免因脑供血骤变引发头晕、跌倒。
起床先喝温水。准备一杯150-200毫升温水,让身体“润滑”起来。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清晨血液黏稠度15-18%,减少血栓形成几率,另一方面还能帮助肠胃轻柔苏醒。
锻炼不宜过早、不过猛。即便想锻炼,建议7:30以后、太阳升起、气温稳定且进食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强度以微出汗、能够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状态为宜。避免疾跑、器械操等高强度动作。
保暖装备要齐全。记得戴好帽子、围巾;特别注意颈部、手脚部位保暖。服装分层,便于调温。数据显示,做好头颈保暖,中风发病率能降低近11%。
参考资料:
《2018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中华内科杂志·脑卒中危险因素专题》
《哈佛医学院健康警示:冬季脑梗风险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科普手册》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