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孩子四岁那年,她听人说三岁不分房、五岁悔断肠,就硬把孩子赶到隔壁房间,十天后她半夜推门进去,看见孩子蜷在地板上,身上盖着薄被,一动不动,不是睡着了,是不敢动,他怕黑,怕一个人待着,可不敢开口说,妈妈这才明白,孩子不是学会了独立,是学会了憋着不吭声。

另一个妈妈,孩子五岁,她没催,也没逼,她说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分房,她跟孩子一起倒数日子,挑床单,选小夜灯,还让孩子自己定哪天开始,到了那天,孩子自己躺下,没哭没闹,睡得挺香,两件事一对比,大家才明白,问题不在分不分房,而在孩子有没有被听见。

很多人觉得三岁就得自己睡,不然孩子就长不好,其实心理学早就说了,没有哪个年纪是非得独立不可的,孩子能不能睡踏实,敢不敢一个人待着,关键看心里安不安心,要是妈妈老是把他推开,不搭理他的害怕,孩子表面上看着乖,心里早就在发慌了,这种假独立,以后一遇到压力就容易撑不住。

现在有些家长觉得装个摄像头、买个智能床垫,就能知道孩子睡得怎么样,可孩子半夜做噩梦,想抱抱,只能对着镜头喊妈妈,没人过来拍他,没人给他掖被子,技术是方便了,人却离得更远了,孩子要的不是数据稳不稳,是要有人在身边。
教育部2025年新出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里头第一次提了“睡眠依恋支持”,意思是孩子刚上学那阵子,爸妈陪睡一晚,不算惯着,上海和杭州有几所学校专门开了“夜间情绪安抚室”,老师和家长一块儿哄孩子睡觉,这不是倒退,是认了孩子得有个过程,慢慢才能适应新环境。

孩子刚上小学,夜里尿床、做噩梦,别一上来就骂他,他这是在说心里不踏实,让他多睡几天大床,不是惯着他,是让他知道,家还在,爸妈的爱没变,有研究说过,那些在过渡期能和爸妈一起睡的孩子,三个月后自己睡反而更安稳,心里有了底,才敢松开手。
孩子一生病,发烧、咳嗽、浑身发抖,最需要的就是妈妈抱着,体温贴着体温,心跳靠着心跳,手轻轻摸着,他就能慢慢松下来,身体也跟着好得快点,这不是耍脾气,是人本来就这样,马斯洛说过,人先得觉得安全,才能干别的,孩子连觉都睡不踏实,哪还有力气去学东西。

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考试没考好,回家突然说我想跟你睡,这不是撒娇,是喊救命,这时候别讲大道理,别说你要坚强,你可以说我小时候也怕过,后来就好了,孩子要的不是床,是要有人接着他的委屈,李雪说,父母要做情绪容器,不是去解决问题的人,是能让他哭出来、说出来的那个人。
分房这事儿,真没那么玄乎,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非得要分,关键得看孩子自个儿有没有准备好,看他身边有没有人陪着熬这段,硬推一把,孩子就学会闭嘴了,轻轻陪着,他自个儿就慢慢长成了。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