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万亿逆回购:放水救市还是通胀前奏?A股“红周五”藏玄机

2025年9月5日,A股市场在央行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落地后,以“红周五”姿态收官——沪指微涨0.11%,深成指涨0.18%,创业板指涨0.49%,两市超3000只个股上涨。

这场被市场称为“中期流动性盛宴”的操作,究竟是政策救市的及时雨,还是通胀风险的导火索?本文从操作背景、市场反应、政策逻辑及潜在风险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操作背景:流动性缺口倒逼政策加码

9月4日,央行提前公告将于次日开展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3个月(91天),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实施。这一操作的核心背景是三大流动性压力叠加

  1. 政府债券发行高峰:9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预计达1.2万亿元,创年内单月新高,需大量资金承接。
  2. 同业存单到期洪峰:当月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达3.5万亿元,为年内次高水平,银行体系负债端承压。
  3. 居民存款“搬家”效应:股市走强吸引居民存款流入,8月住户存款减少5000亿元,资金面呈现结构性收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操作相当于对当日到期的1万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等量续作”,同时业内预期央行将在9月内加码6个月期操作以应对3000亿元到期量。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央行通过MLF与买断式逆回购组合,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释放政策支持性立场。”

二、市场反应:资金面宽松提振风险偏好

货币市场:操作落地后,银行间市场利率DR007维持在1.8%附近,较政策利率(1.7%)仅小幅上浮,显示资金面平稳。对比8月下旬因税期高峰导致的DR007飙升至2.2%,此次操作有效平滑了短期波动。

债券市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BP至2.13%,利率债全线上涨。机构普遍认为,买断式逆回购的“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机制,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传导至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A股呈现结构性分化:

历史数据显示,2025年2月央行982亿元逆回购操作后,沪深300指数3日累计上涨2.3%。此次操作规模扩大10倍,且期限延长至3个月,对市场情绪的提振作用更为显著。

三、政策逻辑:从“总量宽松”到“精准滴灌”

此次操作凸显央行货币政策三大转变:

  1. 工具创新:买断式逆回购作为2024年10月推出的新工具,通过债券所有权转移增强流动性调控灵活性,与MLF、国债买卖形成“短中长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2. 市场化定价:采用多重价位中标,避免单一利率压制市场价格发现功能。2025年3月MLF改为该机制后,银行加权资金成本下降7BP,年化节省利息支出超30亿元。
  3. 预期管理:在9月流动性缺口压力显著的时点推出操作,释放“维护市场稳定”信号,类似2024年9月降息降准组合拳对市场信心的托底作用。

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此次操作正是这一目标的实践。

四、潜在风险:宽松边际与外部约束

尽管操作短期利大于弊,但需警惕三大风险:

  1. 资金空转:若流动性滞留金融体系,可能催生债市杠杆。2025年4月超万亿逆回购曾引发债市抛售,当前需关注资金是否有效流入实体。
  2. 通胀压力:若经济复苏超预期,叠加此次操作的中期流动性,可能推高核心CPI。当前A股整体市盈率处于历史中位数,但部分科技板块估值偏高,需防范投机行为。
  3. 外部掣肘: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中美利差变化可能影响外资流向。2025年3月MLF改革后,若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可能引发外资阶段性流出A股。

五、结论:结构性利好下的政策博弈

央行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本质是在流动性缺口与政策目标间寻求平衡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操作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一方面可关注流动性敏感板块的交易性机会,另一方面需警惕政策边际收紧或外部冲击导致的市场波动。正如2025年4月地产收储传闻引发股市波动时,央行逆回购操作使上证指数跌幅收窄1.2%所示,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仍将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7

标签:财经   通胀   央行   玄机   前奏   操作   流动性   政策   市场   利率   风险   板块   宽松   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