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活该当怨种?欧日韩集体取消“苹果税”,唯独中国保留30%

什么叫躺着就能赚钱,苹果公司能给你答案。

消费者给手机软件充个会员,直播刷个礼物,苹果就算什么都不干就能到手充值金额的30%。

但这仅限于中国,欧盟、日韩要么减税要么能直接绕开,中国的消费者就活该当这个怨种吗?

让我们先把目光从中国移开,看看苹果在全球市场上的处境。

那叫一个四面楚歌。

欧盟一部《数字市场法案》直接迫使苹果在欧洲的服务费率大跳水,一些地区的佣金率甚至跌到了17%甚至更低,这几乎是腰斩。

紧接着,在与《堡垒之夜》开发商EpicGames那场旷日持久的官司里,美国法院最终裁定,苹果必须放开第三方支付的口子。

而在亚洲,韩国更是冲在了最前头。

早在2021年8月,韩国就通过立法,成为全球第一个明令禁止应用商店搞强制单一支付的国家。

在监管机构的持续施压下,苹果最终在2022年3月,乖乖地在韩国市场开放了第三方支付。

日本、美国、欧盟接连出手,一轮又一轮的反垄断调查正把矛头对准苹果那座看似固若金汤的“封闭帝国”。

长期以来,这家科技巨头凭借独占的系统和高额抽成,构建起一个环环相扣的利润生态。

可如今,这套模式正在全球监管风暴下崩解。

强制开放支付接口、降低App Store分成比例、允许第三方下载通道......

这些在苹果眼中曾经的“禁区”,如今正被一步步攻破。

对苹果而言,这不只是规则被改写,更是服务业务这块“印钞机”出现了实质性的出血,利润曲线开始松动。

偏偏就在这时,苹果又陷入了另一场昂贵的豪赌。

为了应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库克亲自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

可这些地方的产业配套远不如中国成熟,从工艺到物流都要重头搭建。

每迁移一条生产线,都是成百上千万美元的投入,也是漫长磨合期的开始。

硬件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让苹果在保持高利润率上愈发吃力。

一头是监管层在削弱它的抽成能力,一头是供应链重构让成本膨胀,苹果的现金流正在被双向挤压。

于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被重新定义。

过去,它只是苹果全球版图中的“增长引擎”,如今却成了维系整体财务稳定的压舱石。

这里的消费者依旧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品牌忠诚度高,App Store营收和高端机销量长期居全球首位。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和规模,为苹果提供了一种罕见的确定性。

在外部风浪汹涌的时代,这份确定性本身就价值连城。

可以说,当苹果在全球各地节节退守时,支撑它稳住业绩曲线的,正是这片熟悉而复杂的中国市场。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就在2024年,预计苹果将从中国市场获得约64.4亿美元的佣金。

这笔巨款,占到了苹果大中华区总营收的整整10%。

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它的美国本土市场(8.8%)。

有预测直言不讳地指出,到2026年,中国很可能会超越美国,成为苹果全球最大的佣金来源地。

你看不懂的中国式监管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中国监管在打盹,才让苹果有了这么个“避风港”?

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

把中国市场的现状简单归结为监管缺位,是一种极大的误读。

事实上,中国的监管层奉行着一套与欧美截然不同的哲学,安全优先。

首先得破除一个流传甚广的迷思:“中国市场维持30%苹果税”。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苹果在中国同样实施了“小企业计划”,为那些年收入低于100万美元的开发者提供了15%的优惠费率,这个标准和全球其他地区完全一致。

而一个关键的事实是,在中国,超过80%的iOS开发者都符合这个15%的低佣金标准。

这说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精细的考量。

这就引出了中国监管的核心逻辑:比起单纯纠结于佣金比例,监管层更在意的,是数据安全和用户权益。

2021年,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就曾对苹果展开过调查,但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是AppStore审核规则不透明,是强制收集用户信息这些问题。

这次调查直接促使苹果修订了中国区的开发者协议,白纸黑字地要求应用必须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的收集目的和用途。

这背后,是一种追求平台、开发者、用户三方利益平衡的监管思路,它与欧美那种一心要打破平台垄断的逻辑,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为什么会这样?得理解“安全”二字。

想象一下,在中国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如果贸然全面开放第三方支付,可能会带来多大的支付安全风险。

这一点,监管层不能不审慎。

同时,苹果收取的佣金,也并非全部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其中有一部分实实在在地被用于AppStore的内容审核和安全维护。

这种封闭生态在安全上的客观优势,恰恰是中国监管所看重的“稳定价值”。

当然,这根缰绳也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

2024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修订草案)》,其中的条款就非常耐人寻味。

草案明确禁止应用商店通过技术手段变相增加开发者成本,并且要求平台必须公开佣金的具体用途。

监管正在从过去的大框架转向更精细化的引导,作为回应,苹果也已经开始主动优化中国区的开发者服务,比如缩短申诉处理周期,甚至为开发者提供损失补偿。

消费者,他们是“苹果税”的最终买单人,尽管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高昂的佣金成本,最终会通过商品或服务的定价,悄无声息地转嫁到每个人的账单上。

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尤为明显,你会发现,购买同一款应用内服务,iOS用户的花费常常要比安卓用户高出一截。

比如,开通某个视频会员,iOS端的定价可能是22元,而安卓端只需要15元。

在热门游戏《原神》里,类似的价差也普遍存在。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开发者无法像欧美的同行那样,通过引导用户到第三方支付渠道来规避高抽成。

这笔成本,只能让消费者来消化。

不过,当我们把视角切换到开发者这边,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矛盾。

一方面,他们被牢牢地锁死在苹果唯一的支付渠道上,别无选择。

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并非想象中那样怨声载道。

一份2024年的报告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7%的中国开发者认为,AppStore提供的流量支持、品牌背书等价值,与他们付出的佣金成本是相匹配的。

在该报告中,只有18%的开发者明确表达了希望降低佣金的诉求。

有开发者直言,虽然抽成高,但iOS平台用户的付费意愿和转化率也确实更高,比安卓平均要高出8个百分点。

再加上苹果完善的支付体系,省去了很多麻烦,里外里综合一算,最终的收益其实更可观。

于是,一个充满内部张力的共生体系就形成了。

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最终的成本,而部分开发者,则在生态提供的巨大价值与高昂的“入场券”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本文信息来源:【凤凰网科技】【南方都市报】【环球网】【财联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科技   中国   集体   苹果   开发者   佣金   中国市场   用户   成本   消费者   美国   韩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