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归湘丨千年记忆待启封,古文字学家解读“天书”破译之路

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3日讯(记者 陈雅如 袁思蕾 史凌松)沉睡地下千年,流散海外数十载。10月13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正式回“湘”,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在庄重的划拨入藏仪式后,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特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刘钊,向我们解读这批“国之瑰宝”回归的深远意义与未来的研究前景。

归位

“子弹库战国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一座楚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典籍意义上的帛书。这次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能够回归祖国,并且入藏湖南省博物馆,是中国文物事业上的一件大事,值得大书特书。”刘钊开门见山地指出其里程碑意义。“一方面,它能极大地促进我们对楚帛书的整理与研究走向深入;另一方面,它更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我们相信,此举能带动其他流散海外的重量级文物相继回归。”

《五行令》月名图。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刘钊介绍,子弹库帛书属于“月令”类著作,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三部分帛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都在探讨时间与空间的问题,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关注与把握。《四时令》这类著作,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后来的通书、黄历都属于这一类。它揭示了天体运行有秩序,人世间活动需与之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而《攻守占》则讲求方位与时辰的配合,来选择攻守的时机。”

“我猜想,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将军,这与马王堆三号墓墓主的情况很接近,”他分析道,“这说明了当时楚地的人们生活非常有规律、有秩序,他们通过掌握历法来理解宇宙,并严格指导自身的生产与军事活动。”

《攻守占》文字。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破译

子弹库帛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战国帛书,被誉为“天书”,其上仍笼罩着层层未解之谜。尽管回归令人振奋,刘钊坦言,研究前路依然挑战重重。

他表示,与保存相对完好的第一卷不同,此次回归的二、三卷“残破比较严重”。“有些折叠处已经板结在一起,多年形成的状况,使得直接展开风险极高。”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并非急于解读,而是进行精细的“术前准备”。

“第一步,是要对这些残卷进行科学的剥离,”刘钊解释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红外技术、高光谱与多光谱扫描等最新科技手段,在不造成物理损害的前提下,‘看’到更多肉眼无法识别的文字。剥离之后,要对大量碎片进行重新拼合,只有在认出更多字、复原更多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阶段。”

子弹库帛书。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活化

如何将帛书中蕴含的深奥战国宇宙观、神话思维与艺术之美有效传递给公众,特别是传递给年轻人,是文博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刘钊认为,所有活化利用都必须建立在扎实、准确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基于准确的释读,转化的空间将无比广阔。

“我们可以将古文翻译成现代口语,然后通过多媒体形式,如图像、视频等进行宣传。同时,也可以开发各种文创产品加以展现。”他特别以第一卷为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这件帛书基本完整,文字非常漂亮。它在四个角绘有四棵树,也就是四个天柱;每一面还有三个神,代表十二个月。这些神像绘制得极具特色,用今天的话说,非常‘卡通化’,看上去有种‘呆萌’的感觉。这些极具特色的元素,完全可以直接转化为深受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

随着这两卷“天书”的归位,一段与古人跨越千年的对话开启了新的篇章。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驱动下,这些承载着楚国神秘星空与古老智慧的记忆碎片,必将为我们拼凑出更加清晰的先秦社会图景。

“这几件帛书流传、收藏与研究的过程本身,也印证了‘学术无国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共同研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共识与良知,”刘钊表示,“我们热切盼望第一卷也能尽早与二、三卷团聚,凑成一套完整的子弹库帛书阵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天书   帛书   古文字   学家   千年   记忆   子弹   国家文物局   攻守   战国   湖南省   长沙   博物馆   图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