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你听说过吗?有人说每天搓耳朵就能养肾,真的假的?”在值夜班的间隙,一位医院后勤部的男同事皱着眉头低声问。
他48岁,面色偏黄,前阵子因为身体不舒服跑去做了体检,指标看起来不太妙。
听谁说搓搓耳朵能调理肾功能,就这么坚持了三个月。
他说自己确实感觉好些了,可也说不上哪儿变了。
在保健圈里,类似的说法并不稀奇。
有人推崇揉耳养生,有人捧脚底按摩成神术,更多人则是在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身体不像以前那样灵活,就开始在保健品和“简单动作”之间来回试错。
耳朵作为一个似乎看不出太多秘密的部位,成了很多人注意的新方向。
但一个动作要起作用,光靠“感觉有点用”还远远不够。
先说耳朵跟肾到底有没有关系。
按照中医的说法,耳与肾相通,这话很多人听过,但说法太泛,也难有统一的理解。
解剖结构上看,耳朵是听觉和平衡系统的外显部分,跟肾脏位置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从神经支配来看,耳廓主要由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布,而这些神经的上游支配中心多在颈部与脑干一带,跟肾神经分布并没有直接联系。
但也别急着下结论。
真正让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触觉刺激,比如耳部的揉搓,是否能通过神经反射或血流调节对远端器官产生间接影响?
这个机制在现代神经科学中叫“体表刺激诱导内脏反应”,不是玄学,也不是传统说法的简单重复。
只是研究证据目前还不多,大多数还停留在动物实验或极小样本的临床试验阶段。
有一个2017年在《Autonomic Neuro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指出,耳部某些区域的刺激可以通过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变异性,这是一项衡量自主神经功能稳定性的指标。
换句话说,耳朵如果搓对了地方,可能真能影响身体的应激反应能力。
但从迷走神经的路径来看,它和肾脏的联系也不直接。
要说有作用,也只是系统层面的一点连带效应。
要真正谈肾功能的改善,还是得看具体指标。
血肌酐、尿素氮、eGFR这些临床常用的指标是评估肾功能的基础。
在一项小样本的国内观察性实验中,参与者每天搓耳5分钟,坚持90天,结果显示有7人肌酐指标下降了约3%。
这听上去挺乐观,但实验样本只有20人,没有对照组,个体差异没法控制,因此结论的可靠性并不强。
只能说,或许某些人从这个动作中获得了微弱但存在的益处。
其实仔细看这些数据,更重要的是另一个信号:这些参与者并不是在搓耳的三个月里只做了这一个改变。
很多人都在这段时间里注意了饮食、调整作息、增加了水的摄入量。
这些变量都可能比搓耳本身更具实际作用,但如果大家只记得那个“搓耳”,反而忽略了真正起效的生活方式调整。
这也牵出了另一个被低估的问题:肾的负担不止来自生理层面,心理压力也是个隐形杀手。
肾上腺素长期升高,交感神经兴奋过强,会造成肾小球压力上升。
很多人肾功能下降,不是肾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整个人处于高压下运作太久。
睡不好、精神紧张、内耗严重,这些比一杯奶茶、一包咸菜更危险。
搓耳朵之所以“有效”,很可能就是一个心理暗示带来的放松入口,起作用的不是手法,是节奏慢了下来,心收了一点。
而说到心理暗示带来的生理反馈,这在不少研究中都被提及。
美国杜克大学有一项关于“积极行为对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追踪了500名轻度肾病患者,
发现每天做冥想或轻量身体感知练习(其中就包括耳部按摩)的人群,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年下降速度比普通组慢了18%。
这并不意味着冥想或耳搓能逆转肾损伤,而是说明生活方式中的稳定感能缓冲疾病进展。
但要注意一点,过度刺激耳朵本身也会带来反效果。
耳朵皮肤较薄,血管密集,天天大力搓,容易引起皮炎或局部毛细血管破裂。
耳廓软骨本身如果反复被拉扯,可能引发软骨膜损伤,出现肿胀甚至感染。
许多视频里鼓吹的“揉到发热才有效”完全没有医学依据,还可能弄巧成拙。
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还有一项数据。
2022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一份全国慢性肾病流行趋势报告显示,35岁以上人群中,每10个人就有1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下降,然而超过八成人完全没有症状。
这说明大多数人都是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肾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等到身体不舒服再来搓耳,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预防窗口。
真正保护肾脏的方法,往往看起来不起眼。
控制高盐饮食,每天饮水1500~2000ml(视个体差异),规律作息,减少熬夜和久坐,适度运动控制体重,这些听上去平平无奇的建议,才是肾脏健康的底线。
而这些,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搓耳能不能养肾?也许有点关系,但绝不是本质。
很多时候,人们宁愿相信一个轻松的动作就能带来改变,也不愿面对需要长期坚持的生活方式调整。
身体的反馈系统不会因为一个小动作就产生巨大转变,但会因为几十个小习惯长期积累而慢慢转向。
而真正应该追问的是:人们为什么更愿意相信“搓耳”这类简单方法,而不是踏实去生活管理?这背后其实是个关于“主动感”的心理机制问题。
当人被动接受疾病或老化信息时,很容易感到无力。
但当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动作成为“仪式”,人就会产生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潜力。
那问题来了——能不能用简单动作建立身体掌控感的同时,真正触及健康改变的核心?
答案是:可以,但有前提。
这个动作得融入真实的生活管理流程里,比如在每天揉耳的五分钟里,同时进行腹式呼吸或正念练习,再配合固定的饮水、清淡饮食、定期体检。
搓耳只是引子,身体的变化来自整体策略。
健康,从不靠单一技巧堆砌,而是靠一整套生活态度养出来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中医揉耳养生法[J].中国总会计师,2012,(07):153.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