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摆脱债务压力的房企,诞生了!


房地产行业中,债务问题始终是众多房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近两年,爆雷声比鞭炮还密,不少房企连夜甩卖资产,连央字头背景的开发商都得勒紧裤腰带。


可就在这哀鸿遍野的背景下,龙湖却活成了行业里的"异类"——


上周四,龙湖又往外打钱了,金额17.66亿。


这笔名为“22龙湖04”的债权,发行规模为17亿,票面利息4.1%,行权日期是2025年7月5日。


算上这笔17.66亿,2025才过一半多点,龙湖已经还了90亿公开债。要是把时间轴拉到过去两年,硬生生砍掉了300多亿有息负债。

负债率已经降低到了51.7%。


这数字不仅把其他民营房企甩出几条街,就连央企大佬保利、招商蛇口都得喊一声"大哥"。


在管钱这事儿上,龙湖一直是个“优等生”。


过去几年,哪怕同行“雷声”轰轰烈烈,龙湖硬是做到了 “零违约”、“零展期” ——该还的钱,一分不差,一天不拖。这份坚守,让它赢得了市场送的一个响亮外号:

民企之光。


龙湖创始人吴亚军早年说过一句大白话:"天晴补屋顶,雨夜赶长路。"


翻译成人话就是:好日子的时候别嘚瑟,抓紧时间修修补补(做准备),坏日子来了才能继续往前走。


几年前行业刚开始冒"雷"的时候,龙湖内部搞了场"极限生存测试":要是所有融资渠道突然全关了,公司靠什么活?


在这场面对极端市场的财务演练中,龙湖得到了答案:靠实实在在的经营现金流! 用赚进来的真金白银,去还债、去降杠杆。


反过来,这也逼着业务必须健康发展,守住正向现金流,不能乱投资、不能光想着冲规模。


说白了,就是 “自己造血,量入为出”。


去年龙湖的销售额1011亿,现金回款率超过100%,今年的目标是将有息债务削减到1400亿。


融资成本方面,龙湖更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其融资成本被砍到了4%,这比很多大型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


较低的融资成本意味着龙湖在偿还债务时所承受的压力更小,同时也为其在市场上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去年,龙湖在全国九个城市拍下了9宗地块,今年又在上海、苏州、重庆、贵阳等地继续拿地,在一众躺平或挣扎的民企里,显得格外扎眼。


债务账期的拉长也是龙湖应对债务压力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龙湖的债务账期已经拉长到了十年以上。


这意味着龙湖短期内几乎没有集中到期、需要提前筹措资金偿还的巨大压力,为经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截止当前,龙湖已经应还的90亿债务已经全部准时、足额清偿,按时还钱,就是最好的信用证明,市场收到的信号就是:这公司,财务健康,靠谱!


如果说降负债是节流,那么龙湖真正的底气则是来自强大的开源。


在传统住宅开发之外,龙湖精心培育多年的经营性业务蔚然成林,成为支撑其穿越周期的关键支柱和强大的“现金奶牛”。


商业地产、长租公寓、物业服务和代建这四大航道,去年共同贡献了高达267亿的收入,增长了7.4%,占上市公司营收比重将近21%。


它们的厉害之处,不仅仅是收入高,更在于现金流特别稳、特别好预测、还特别能“扛”。


2024年龙湖的全部利息支出不到77亿,这意味着光靠这四大“印钞机”赚的现金流,就轻轻松松把利息钱全包了!相当于收租子的钱比还房贷还多。


这四大“印钞机”构筑了龙湖区别于传统开发商的、难以撼动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稳定的现金流,龙湖的商业地产、长租公寓还能“生钱”,还能从银行换取贷款融资,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


到目前为止,龙湖从银行拿到的经营性物业贷款超过了700亿,这些钱直接拿来 “借新还旧” ,把以前成本更高或者条件更苛刻的信用贷款置换掉,进一步增强了债务的安全性。


龙湖这套打法,可以说是 狠狠打了过去房地产行业“规模就是一切”的老观念的脸。


以前大家疯狂追求销售额排名、囤地规模,觉得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


结果呢?行业热潮一退,过度的规模扩张加上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分分钟变成了压垮巨头的“毒药”。


在不久前的龙湖股东大会上,龙湖财务中赵轶表示:

2025年,将是龙湖在债务方面穿越周期的最后一年。


这句话的分量不轻,它意味着,扛过了最难的债务压力期,龙湖终于要 “无债一身轻” ,可以更从容地谋划未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财经   债务   压力   现金流   规模   融资   成本   利息   市场   贷款   杠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