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避开人潮汹涌的热门景点,我选择了陕南岚皋县孟石岭镇一处鲜为人知的文化瑰宝——周氏武学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武术文化探秘之旅。这座融合了徽派建筑艺术与武术精神的清代古宅,不仅是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更承载着道光、光绪年间两代武举人的传奇故事。漫步在雕梁画栋的院落中,触摸斑驳的石墙,仿佛能听见百年前武师们练功时的呼喝声,看见刀光剑影中闪耀的武者精神。
清晨从岚皋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岚镇公路向东行驶约30公里,穿过花里镇后不久,一片白墙黛瓦的古建筑群便映入眼帘。三面青山环抱,岚河如一条玉带从前方舒展而过,远远望去,整个建筑群宛如一顶达官贵人的官帽,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周氏武学馆。
据史料记载,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武举人周守义始建,至道光七年(1827年)竣工,后由其子周成仲(光绪年间武举人)继承并扩建,兼具住宅与武学馆双重功能。整个庄园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原有房舍150余间,采用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式布局,坐北朝南,气势恢宏。虽然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沧桑,现存房屋仅剩30余间,但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是陕南地区少有的集民居与习武功能于一体的完整古建筑群。
走近武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马头翘角错落有致,灰砖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大门两侧原本应有一对石狮子,现已不见踪影,只余两个抱鼓石静静守候。据当地导游介绍,周氏家族的发家史有两种传说:一说周家先人在外经商致富后回乡建造了这座大院;另一说则更为传奇——周家原是当地饶姓地主的长工,一次挖地时意外发现一吊罐金子,诚实交给主人后,主人却坚持"谁挖到归谁",周家便用这笔意外之财建起了这座宏伟宅院。无论哪种说法属实,能在当时建造如此规模的宅院,都绝非寻常人家所能及。
跨过高高的石门槛进入前厅,立刻被眼前的建筑细节所震撼。粗壮的立柱直径达40厘米,顶天立地,柱础为精雕细琢的石墩,上方木柱支撑着整个屋架。虽然彩绘已随岁月褪色,但精美的花纹仍依稀可辨,尤其是门窗过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寓意深刻,古色古香。
穿过前厅便来到天井,地面全部以青石板铺就,四周排水系统设计精巧,即使大雨倾盆也不会积水。导游解释说,这种"四水归堂"的设计不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更暗含"财不外流"的吉祥寓意。天井两侧的厢房据说是当年弟子们居住和练功的地方,而今空荡的房间只能让人想象当年热闹的景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建筑的防御功能设计。墙壁和门坎都以数吨重的青石方墩为基,高处再用青砖砌至屋顶,坚固异常。正房五间设有高出屋脊的封火墙,虽然后来残缺不全,但仍能想见当年的雄伟。这种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设计,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致典雅,又满足了武学馆需要的防御功能,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
从天井旁的木楼梯登上二楼,整个回廊围栏的雕刻精美绝伦。导游介绍,这里不仅是家族女眷的居所,还兼作看戏的看台。想象百年前的周家小姐们,坐在这雕花围廊上品茶看戏,该是何等闲适雅致的生活。而二楼房间套套相通、间间相连的巧妙设计,既方便使用又扩大了居住面积,足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穿过内院来到后花园,虽只有近百平方米大小,但假山花木布置精巧,与高大的石坎院墙相映成趣。据说花园不大是担心树木过高会影响室内采光,这种细节处的考虑再次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周氏武学馆不仅是精美的民居,更曾是培养武术人才的重要场所。据《岚皋县志》记载,这里曾培养出两代武举人和一批地方武林高手。在武学馆西南约200米处,原本有一条长200米、宽2米的跑马道;东南侧则有一处面积约9100平方米(东西130米,南北70米)的练武场,四周环以2米高的石墙;东南300米处的山包上还有五间武堂遗迹。可惜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室外训练场地早已湮没在荒草之中,只留下文献中的记载供后人追忆。
馆内现存的一些练武器械成为那段武术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在展室中,我看到了一件边长24厘米、高19厘米的石斗,重达25公斤,据说是用来练习臂力的。更有五件长方形功力石,重量从60公斤到200公斤不等,上面刻有"奎卯"等字样,按二十八星宿排列编号。想象当年武师们挥舞这些重物练功的场景,不禁对古人的武学精神肃然起敬。
更令人神往的是馆内原有的众多匾额和楹联。大门匾额"金谷遗谋"为道光皇帝所赠;二门"仰瞻文武"为咸丰皇帝御赐;天井匾"情逸估仿"来自同治皇帝;正堂门匾"精武刚毅"则彰显了武学馆的精神内核。堂屋曾有一副气势恢宏的长联:"老夫身经百炼威武不屈切勿蹉跎新岁月,小子志在四方贫贱勿移可称无愧大丈夫",既励志又警世,可惜原件已失。
漫步在修复中的周氏武学馆,能明显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的痕迹。当地文化部门近年来对建筑进行了精心修缮,木雕、石雕和彩绘都得到了专业保护。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周氏武学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明确的保护范围:东西38米,南北62.2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则东至瓦溪沟西岸,西至西山脚,南至岚镇公路北沿,北至后山顶茶园北界。
然而,武学馆的历史命运也令人唏嘘。民国时期,随着现代武器的兴起,武术逐渐式微,建筑变为私人住宅;1949年后,又先后成为国家粮食仓库和原柏杨乡政府办公用地;1996年撤乡并镇后,更成为当地无房户的住宅。这种功能变迁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类文化遗产。
在与馆内工作人员的交谈中了解到,周氏武学馆正计划恢复部分武术表演和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古建筑之美,更能亲身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这种"活态保护"的理念值得赞赏,毕竟,建筑只是载体,其中蕴含的武术文化和精神才是真正的灵魂。
夕阳西下,踏上归程时,我的思绪仍停留在那个武术盛行的年代。周守义、周成仲两位武举人不仅武艺高强,更以武德著称。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武术绝非简单的打斗技艺,而是融合了道德修养、身体锻炼和精神修炼的完整体系。
在当今社会,传统武术的实用价值或许已不如从前,但其倡导的自强不息、尊师重道、匡扶正义等精神却历久弥新。周氏武学馆门口那副失传的楹联——"威武不屈"、"贫贱勿移",不正是现代人同样需要的精神品质吗?
车行渐远,回望暮色中的周氏武学馆,白墙黛瓦的轮廓渐渐模糊。这座融合了徽派建筑艺术与武术文化的古老宅院,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岚皋先民的智慧与勇气。而我们有责任读懂它、保护它、传承它,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感谢村里的向导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