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年华诞。这座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为纪念百年华诞,故宫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其中,10月1日起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举行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备受关注。该展览展出档案文献及珍贵文物100余件(套),立体展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展览通过“南迁北归 国宝永存”“古物重光 文脉赓续”“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三个单元,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所藏珍贵档案文献、图片影像和文物藏品,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多层次展现抗战时期故宫南迁文物辗转迁徙、存藏、展览的艰辛历程,及其所折射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国家历史和民族记忆。
抗战时期,乐山作为故宫文物南迁的重要节点,成为存放故宫文物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珍宝,在乐山百姓与故宫人的共同守护下安然无恙,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走进位于乐山高新区安谷镇的乐山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馆内泛黄的迁徙路线图、磨损的木箱复刻品,仍在诉说那段“典守者不敢辞其责”的壮阔历史。
陈列馆主馆以“典守壮歌”为主题,通过“国之瑰宝 烽烟南渡”“乐山八载 功侔鲁壁”“东归北返 赓续文脉”三大篇章,完整展现了1933年至1947年故宫文物南迁的重要历史。推开题有“功侔鲁壁”的匾额大门,“国之瑰宝 烽烟南渡”展区率先将观众带回1933年危急时刻——玻璃展柜中,泛黄的《故宫文物南迁装箱清单》上,“毛公鼎”“翠玉白菜”等国宝之名清晰可辨。旁侧动态影像重现文物从北平经上海、南京,再逆长江入川的艰辛:纤夫在险滩弯腰前行,船夫用麻绳固定木箱,故宫职员欧阳道达在油灯下核对清单的身影,与乐山码头百姓肩扛手推搬运文物的画面交叠,终使国宝于1938年抵达乐山。
“乐山八载 功侔鲁壁”展区为展览核心。巨大数字沙盘上,三条西迁路线以光点动态呈现,安谷镇的光点八年持续闪烁,尤为醒目。据悉,当时安谷“六祠一寺”成为国宝“避难所”,存放文物9361箱,占乐山存护总量近六成。展区中央,1∶1复刻的宋氏宗祠存放场景引人驻足:青瓦木梁下,数十个朱漆木箱整齐排列,墙上“仁义礼智信”家规牌匾与故宫职员值班表并列,无声诠释“全民护宝”的深意。
13日,记者从乐山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获悉,目前馆内各项收尾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为即将到来的开馆仪式做好充分准备。
来源:乐山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曾梦园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