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2点,北京市普仁医院门诊楼5层的心理咨询特需门诊诊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角落的沙盘上,沙盘上的小人和动物整齐排列。康复科主任刘楠正坐在沙发上,对面的女孩始终低着头,手指绞着校服衣角,一旁的妈妈频频叹气:“她以前成绩挺好,这半年突然不愿意上学,天天躲在屋里,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刘楠没有急于追问,而是先递给孩子一本绘画本:“要不要画一画你心里的样子?”这样的“慢开场”,是这个“拒绝上学”门诊的常态。每次看诊至少40至50分钟,远超普通门诊,“要解开孩子不愿意上学的结,得先走进他们的内心。
“以前遇到孩子厌学、不听话、爱发脾气,很多家长都觉得是不是需要开些调节情绪的药,希望能快速缓解孩子的‘症状’。但我们在看诊中发现,很多时候问题根源不在孩子本身。”刘楠回忆起门诊开设的初衷,她和团队注意到就诊人群需求的转变:来咨询的孩子里,“不愿上学”“网络成瘾”“情绪低落”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孩子说自己“在课堂上坐不住,看到老师同学就紧张”,有的甚至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种种现象背后,往往藏着家庭互动的矛盾,父母管教过严、夫妻感情不和,或是家长自身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这些不是药物能解决的,得从心理和家庭系统入手。”
每周三下午开诊的心理咨询特需门诊不同于普通门诊“问诊—检查—开药”的快节奏,这里的看诊被拆分成孩子单独沟通、家长深度访谈、亲子互动观察等多个环节。“上周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老师说他‘写字慢、爱磨蹭’,家长以为是孩子偷懒。”刘楠说,通过深入了解才发现,孩子是典型的书写障碍,握笔时手指用力不协调,写出来的字又歪又乱,越写越挫败。“我们给家长演示了如何通过握力训练改善小肌肉的协调性,还教他带孩子多走石子路,促进感觉统合,现在孩子明显有进步了。”
不少家庭是经“老患者”介绍来的。“有个妈妈带孩子来的时候,说朋友家孩子在这儿看好了厌学,她也想试试。”刘楠介绍说,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意识到,“不想上学不是孩子故意不努力,而是确实遇到了问题,需要专业的帮助”。
在接诊的过程中,青少年遇到学业挑战的表现虽然相似——成绩下滑、抵触上学、拒绝沟通,但背后的原因却各不相同,门诊会针对每个孩子开出“个性化处方”。
根据刘楠主任及团队的观察总结,孩子不适应学习生活背后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神经发育相关的客观“卡点”。比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和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阅读障碍的孩子,看课文会跳字、断错句,但听故事就能理解。ADHD的孩子,上课坐不住、爱走神,不是‘调皮’,而是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有关。”刘楠解释,针对这类问题,门诊会先通过量表测评、脑电图检查等明确评估,再制定方案。阅读障碍的孩子,推荐用声音辅助阅读,把文字转化为音频帮助理解。ADHD的孩子,在必要时可以用药物改善注意力,通过短时长、多频次的学习方法,帮孩子建立专注力。书写障碍则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通过握球、串珠子等游戏,让小肌肉更加协调有力。
第二类是情绪问题引发的。一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大学生让刘楠印象深刻。孩子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回国后变得极度焦虑,看诊时会躲到桌子底下,晚上睡不着觉,“我们用了沙盘游戏和认知行为疗法,让他在沙盘中摆放‘焦虑的来源’,再一起分析怎么应对。”慢慢地,孩子打开了心结,后来还考上了心理系的研究生,“他说想把帮助到自己的方法用来帮更多人,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第三类则是家庭系统问题导致的心理对抗。一名初三学生的案例最具代表性。他就读于海淀区一所名校,成绩一向不错,却突然拒绝上学,每天熬夜打游戏到凌晨。“他爸想让他去国际学校,孩子坚持要高考,俩人为这事儿吵过好多次。”刘楠先单独和孩子沟通,发现他用“厌学”掩饰对父亲强势的抵触,再与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先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母亲也学着如何缓冲父子间的冲突。经过多次心理咨询与疏导,这位中考生不仅找回了学习状态,还考上了心仪的高中,“妈妈后来反馈,孩子父亲现在会主动和儿子沟通,家里的氛围好多了。”
“孩子的成长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发力。”刘楠始终强调,家庭在孩子心理干预中是“主体”,而非“助力”,父母对心理知识的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
门诊会帮助孩子做优势探索,好动的孩子,鼓励他参加演讲、辩论,用表达力赢得机会;细心的孩子,引导他做手工、整理笔记,用耐心提升成绩。“有个孩子数学不好,但画画特别好,我们建议家长送他去美术兴趣班,现在孩子自信多了,也愿意主动学数学了。”刘楠说,“不用要求每个孩子都考100分,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活得自洽。”
学校作为孩子每天主要活动的场所,作用同样关键。门诊会去学校做心理健康讲座,教老师理解孩子成长发育的差异性,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要求,还会组织教师团体活动,帮老师缓解压力,“老师自己从容了,才能给孩子温暖的教育。”
对于正面临孩子学业挑战的家长,刘楠有三个建议:“第一,别焦虑,人生是长跑,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第二,相信科学,孩子暴躁、厌学不是故意的,而是求助信号,要和孩子站在同一边。第三,先关注情绪再处理行为,比如孩子发脾气时,先抱一抱说‘妈妈知道你难受’,再问‘我们怎么解决问题’。”
除了青少年,门诊也会接待成人患者。职场人来缓解工作压力,准备继续深造的来咨询考试焦虑,“成人的学习困扰更复杂,我们多用心理疏导、认知重构的方式,帮他们调整心态。”未来,门诊计划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体系,从早期预防入手,比如在社区做科普,让家长早发现问题;治疗后持续跟踪,确保孩子康复后能健康发展。
“希望每个遇到困难的孩子都相信,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就算现在遇到一些困难,也总会有人帮你。也希望家长们知道,我们愿意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后盾’。”诊室里,阳光正好,正如那些一点点解开心结的孩子,正朝着属于自己的方向,慢慢长大。
策划:东城融媒 区卫健委
文字:马昕竹
图片:普仁医院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