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当课代表那会,我总往老师办公室跑。
几乎每次去,都能碰到个偷偷抹泪的阿姨。
她是我们班一个“不良少年”的妈妈,孩子成绩稳居班级垫底,她总被老师叫来谈话。
那会儿我心里挺复杂的。

一方面气那个同学不懂心疼妈妈,另一方面又偷偷羡慕,原来妈妈可以为孩子忍耐到这种地步。
本来想不管闲事,但看着阿姨哀求老师的样子,实在忍不住伸出了手。
我主动提出帮他补习,没想到同学间的陪伴比辅导老师管用。
几个月下来,他最差的数学,从个位数冲到了九十多分。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别人的故事里,藏着自己没经历过的人生。
后来我采写《“长大后,我带妈妈离婚”》的报道,这种感受变得更加强烈。

采访中,不少女性分享了帮妈妈离婚的经历。
她们的父母,因为钱的纠葛,因为彼此的误解,或是因为一方的出轨,把家里变成了战场。
争吵、辱骂甚至殴打,成了她们成长中常见的场景。
以前我总羡慕那些爸妈全程陪伴的同学。

开家长会的时候,升学毕业的时候,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的样子,我总觉得那种“完整”就是完美。
直到听了这些采访对象的讲述,我才明白,完整和完美根本不是一回事。
有些妈妈以受害者的姿态活着,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
她们没意识到,充满负面情绪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留下多么深的伤痕。
我小时候缺少妈妈的陪伴,曾经也抱怨过。
但对比这些在冲突中长大的孩子,我突然觉得,自己虽然没得到太多呵护,却也避开了很多伤害。

这世间哪有绝对的好事或坏事。
有人在完整的家庭里饱受煎熬,有人在不完整的成长中安然无恙。
如此看来,所谓的完美家庭,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接纳这种不完美,心态反而变得平和,也更懂得怎么爱护自己。
采访结束后没多久,我去北京参加媒体培训。
顺道拜访了一位之前采访认识的学者,我们聊了四五个小时。

他的治学态度和立身原则,让我心里很多细碎的疑惑都有了答案。
做记者这行,最幸运的就是能高频接触到不同的人。
这些相遇,总能给我意想不到的力量。
刚工作时我和两个女孩合租。
其中一个室友刚从海外留学回来,她妈妈特意从老家过来照顾她。
阿姨人特别热情,只要做好吃的,总会喊上我和另一个室友。

本来我们三个也就是各回各房的陌生人,因为阿姨的存在,慢慢熟络起来。
我其实比室友更爱听阿姨絮絮叨叨。
她的话题总围着女儿转,那些家长里短的念叨,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
这种非血缘的陪伴,填补了我成长中缺失的部分。

原来母爱不止一种形式,陌生人的善意,也能成为治愈人心的力量。
以前我总觉得,心里的疑问和困惑,必须严肃对待,一定要找到确切答案。
但后来发现,很多事情根本不用急着纠结。
有时候某本书里的一句话,某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能让人豁然开朗。

同行总问我,为什么还愿意做记者。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份工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我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本身是个不爱出门的大I人,记者这个身份,逼着我走出舒适区,去和不同的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集了太多他人的故事。
高中时那个被我补习的同学,后来顺利考上了大学。
他妈妈特意给我发过一条短信,说真的很感谢我。

那条短信,我至今还存着。
还有合租时的阿姨,每年过年都会给我发祝福信息。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成了我成长的养分。
有人觉得,成长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靠自己慢慢摸索。
但在我看来,他人的故事,就像沿途的路灯。
它们不一定能照亮整条路,却能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点方向。

那些别人的经历,别人的感悟,会悄悄影响你的思考方式,让你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多了几分从容。
做记者越久,越能体会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完美。
有人缺少母爱,有人家庭不和,有人在事业上屡屡碰壁。
但这些不完美,并不妨碍我们向阳生长。
他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你遇到的困境,总有人经历过。
你渴望的温暖,总有人愿意给予。

现在回头看,那些曾经让我遗憾的缺失,都在他人的故事里得到了弥补。
完美家庭不存在,但完美的成长体验,却可以通过无数次相遇和陪伴构建。
他人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别人的闲事,而是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意外养分。
珍惜每一次相遇,倾听每一个故事,你会发现,成长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