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上,越南会安古城的河水突然就涨起来了,而且涨得还挺快。
本来熟悉的河畔灯笼街,一晚上过去就变成了波光粼粼的水面,这场景要是搁别的地方,估计大家早慌了,但会安这儿不一样。

游客们穿着雨衣、戴着斗笠,踩着快到腰的积水,还在泛黄的灯光里放河灯、拍照,笑声一点儿没少。
我第一次听说洪水来了还能这么自在,真挺意外的。
一般地方遇到洪水,要么赶紧疏散,要么一片乱糟糟,但会安这儿,倒像是在过一个特别的“水节”。

当天下午的时候,水就已经漫上白藤街了,大概有半米深。
本来想觉得这水位应该不会再涨太多,结果到了入夜,流经古城的会河水位猛蹿,午夜的时候直接升到了一米左右,连对岸的阮福楚街都被淹了。
街边的商铺大多关了门,毕竟谁也不想让商品泡了水,但也不是全没动静,几艘木船在水面上来回穿行,船夫的笑声和游客的惊叹声混在一起,还挺有画面感。

安会桥附近,警方设了警示线,提醒行人别再往水里走,这点做得挺稳妥,既没破坏氛围,也保证了安全。
阮黄夜市那儿更有意思,游客们卷起裤腿、穿着雨衣在水里逛,一点儿没受洪水影响。
有些人还照常买灯笼,点亮烛火让它在雨和浪之间漂远。
“放灯许愿”是会安的老传统,说是能带走不安、带来平安,本来想觉得这就是个普通仪式,但在洪水这会儿做,反倒像一种默契就算水漫进来,也得保持秩序和美感。

老船夫跟我说“每年这个时候,城就会被水接管一次,这不是灾难,是季节的一部分”,这话听着挺简单,却透着会安人对洪水的熟稔。
还有个女店主,说起洪水也特淡定,“我们知道它会来,也知道它会退”,这种从容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
聊完晚上的热闹,就得说说会安人为啥能这么淡定。
其实不是他们心大,是早就摸透了洪水的脾气,提前做了准备。

很多地方应对洪水,都是等水来了才急着搬东西、做防护,往往手忙脚乱,但会安人不一样。
暴雨来之前,他们就把家具、商品搬到高处,连低频用的东西,九月底洪水季没到的时候就挪去二楼或高架上了。
有些商铺还专门做了防水挡板,水位刚涨的时候就能快速装上,减少损失。

这种提前规划的意识,真比临时抱佛脚强太多。
会安的老建筑也帮了大忙,核心区的房子大多是“高脚屋”的样子,底层要么架空,要么用的是防水材料,就算水漫进来,家具也不容易泡坏。
而且街道设计也有讲究,跟着自然坡度走,还藏着排水渠,洪水退的时候能快不少。
这设计可不是现在才弄的,据说17世纪商贸鼎盛的时候就有了,用到现在还管用,不得不说老一辈的智慧真挺厉害。

还有预警这块儿,也做得挺到位。
这次洪水来之前,越南中央气象水文预报中心就说了,10月26号晚到28号,因为冷空气、热带辐合带和偏东气流凑一块儿,岘港及中部地区会下大雨,还警告武嘉–秋盆河水位可能超三级警戒线。
而且洪水季的时候,气象部门每天都会给居民发预警短信,社区里还有“邻里预警队”,老人靠看河水浑浊度判断水位要涨没涨,官方加民间的双重保障,让大家心里更有底。

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会安老遭洪水挺倒霉,但其实这背后有规律。
每年十月,热带辐合带带着南海水汽北上,遇上冷空气就容易在越南中部下大雨,导致会河这些河流水位暴涨。
查数据发现,2010到2023年,会安差不多有18次这种规模的洪水,都集中在10到11月,说白了就是季节性的自然现象。
而且洪水还催出了会安特别的文化。

就说放河灯吧,本来是华人带来的祭祖先习俗,又融合了占婆人“灯火引灵魂”的说法,到了洪水季,这仪式就多了层“与自然和解”的意思。
2023年洪水季,当地还办过“千灯映河”的活动,现在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项目。
对比一下岘港,遇到洪水大多是封街道、转移居民,会安却能做到有限管控还保留活力,既保证安全,又不丢了古城的特色,这种平衡挺聪明的。

说到底,会安古城面对洪水的样子,真不是一般城市能学来的。
别的地方把洪水当灾难防,会安却把它当成季节的一部分,用提前准备的智慧、适应自然的建筑,还有融入生活的文化,跟洪水好好相处。
街上的水涨了又退,灯笼漂了又亮,这座古城就在这样的节奏里,活出了自己的特色。

或许对很多城市来说,会安的这种“共生”智慧,比单纯建防洪堤更值得琢磨不是对抗自然,而是找到和它相处的舒服方式,这才是长久之道。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