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头条##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近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周慎教授,这位从医五十载的中医大家,湖南省第三批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学术带头人,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岐黄薪火的忠实传承者与践行者。
他深耕中医领域五十载,以典籍为镜,以临床为尺,将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诊疗需求相融合,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阴霾,更在传承路上悉心培育后辈,让中医之花愈发绚烂。
(▲周慎教授为患者诊脉。)
周慎教授的从医之路始于1965年,年少的他在姨娘陈服民的指引下,开启了对中医药的探索之旅,在草药的芬芳与药方的奥秘中埋下了从医的种子。
1977年,他凭借不懈的努力考入湖南中医学院,系统研习中医理论,扎实掌握望闻问切的精髓。此后,他考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欧阳锜研究员,期间还得以聆听李聪甫、刘炳凡等全国著名老中医的教诲,汲取各家学术精华。
工作期间,他跟随中西医结合专家李孝斌主任医师深耕胃病临床研究,1991年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刘祖贻研究员的学术继承人。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将多位名师的智慧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诊疗风格。
在临床实践中,周慎教授始终致力于探索中医常见病证的规律。面对脑萎缩这一棘手问题,他经过反复研究,提出其发病与虚、瘀、痰、风密切相关,早期以肾虚血瘀为关键病机,晚期则常伴有痰湿、内风的变化。基于这一认识,他制定的治疗方案,帮助不少患者改善了症状,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他根据其病变特点,提出活血散结的治疗方法,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曾有患者被胃胀痛困扰十余年,多方治疗无果,在周教授的诊治下,病情逐渐好转,终于能正常饮食。而针对心肌肥大,他指出虚、瘀、水是主要致病因素,据此研制的丹芎通络胶囊,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让许多患者摆脱了病魔的困扰。
周慎教授秉持“杂合以治”的理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内服药物、外敷、针灸、点穴等多种方法,在每种方法中又巧妙融合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等治法,力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他认为,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以平为期”,即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就像自然界需要四季调和一样,人体也需要阴阳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健康。曾经有位失眠患者,对吃药、针灸有所抵触,周教授为其制定了艾草泡脚、穴位按摩配合饮食调理的方案,没多久,患者的睡眠就得到了改善。
周慎教授深知,中医的精进没有捷径,临床实践是一条需要持续深耕的道路。他坚持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既梳理疗效显著的成功案例,提炼可复制的诊疗思路;也不避讳治疗中的失误与教训,深入剖析问题根源。
这种对每一个病例的敬畏与反思,让他的医术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精湛。他常说,医者的成长,就像中药的炮制,历经反复锤炼,才能去芜存菁,发挥最大效能。正是这种不断总结、持续提升的态度,让他在中医诊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周慎教授正在指导年轻医生阅片。)
在自身精进的同时,周慎教授从未忘记传承中医的使命,对学生的培养与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常说:“中医的传承,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脑子里就够了,而是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学会用中医的思维去看病。”
在带教学生时,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学生坐诊,让他们在实际诊疗中观察学习。从如何通过舌苔判断病情,到不同药方的配伍逻辑,再到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他都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遇到复杂病例,他会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引导他们从病因、病机到治疗方案一步步分析,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他会耐心指出并讲解其中的关键,结合自己曾经的经验教训,让学生少走弯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已成长为中医领域的骨干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周慎教授以精湛的医术、开拓的智慧与无私的传承,深刻诠释了中医文化的千年精髓。年逾古稀又三春秋的他,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周风雨无阻地坐诊开方,用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续写着大医精诚的当代篇章。
在诊室温暖的灯光下,这位白发医者以仁心仁术抚慰病痛,以毕生所学培育后进,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他的坚守不仅是对医者初心的最好诠释,更是中医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生动见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神经内一科(脑病科) 蒋军林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