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大国之间掰手腕,比的好像不再是谁家底厚,而是谁更能欠钱了。你要是问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三个国家是谁,那肯定是中美日。可你要是问欠钱最多的,嘿,还是这哥仨。
GDP加起来占了全球一半还多的三个巨头,表面光鲜亮丽,结果一掀开账本,全是天文数字的红字。美国稳坐头把交椅,国债已经飙到了36万亿美元;日本那边也不含糊,9.1万亿美元的债压得整个国家喘不过气。中国的数字和故事,可以说相当“意外”。
咱们先聊聊美国。36万亿美元,它平摊到每个美国人头上,大概是10.8万美元。
更刺激的是,美国政府花钱的速度,就像踩了油门的跑车,根本停不下来。2024财年,光是还国债利息,就花掉了1.1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这笔钱第一次超过了它引以为傲的8500亿美元国防预算,成了仅次于养老和医疗的第三大开支。 以前是造航母、全球驻军烧钱,现在是利息本身就在烧钱,而且烧得更旺。
这台“永动机”的燃料是什么?就是“借新还新”的老套路。政府每年花的比收的税多,形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怎么办?发新国债来还旧国债的本金和利息。这个游戏能玩下去,全靠美元的霸权地位,全世界都得捏着鼻子买美债。
但现在,情况有点变了。游戏玩了这么多年,成本越来越高。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把利率加到了5%以上的高位。这意味着36万亿美元的存量债务,利息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
2024年美国名义GDP增速也就5.3%,但借钱的成本却在高位徘徊。更要命的是,买家们的热情正在消退。就在2025年6月初,一笔720亿美元的国债拍卖,竟然罕见地“流拍”了,最后还是得靠美联储自己下场,每月买几百亿来兜底。这操作,无异于左手印钱给右手,只会让通胀的火越烧越旺。
就连曾经的铁杆粉丝,比如中国,也在持续抛售美债,持仓从巅峰时期的1.2万亿美元,降到了现在的8000多亿美元。
前总统特朗普最近又签了个《大而美法案》,未来十年减税4万亿,却只削减了1.5万亿的支出,净增加的2.5万亿赤字,窟窿还得靠发债来填。这无疑是在雪崩的山顶上又点燃了一串鞭炮。所以,美国的债务问题,已经从一个经济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任危机。
再把镜头转向日本。如果说美国的债是“庞大”,那日本的债就是“离谱”。9.1万亿美元的债务总额,听起来比美国少,但别忘了,日本的经济体量也小得多。这笔债占它GDP的比重高达234.9%,远超当年希腊债务危机的水平。 摊到每个日本人头上,是1063万日元,一个普通上班族不吃不喝得干四年。
奇怪的是,日本经济竟然还没崩盘,这是为啥?
诀窍在于,日本的国债,超过87%都是“自产自销”。买家主要是日本央行、国内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说白了,就是左手倒右手,肉烂在锅里。而且日本央行更绝,直接下场印钱买国债,把国债利率长期压在接近零的水平。这样一来,虽然债多,但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1.7%,比美国低多了。
但这种玩法,终究是“走钢丝”。最大的隐患,就是日本逃不掉的人口结构问题。全国超过30%的人口是老年人,社保支出像个无底洞,每年吞掉36%的财政预算,而税收只占GDP的18.2%,入不敷出越来越严重。
最近,这根钢丝开始剧烈晃动。随着全球进入加息周期,日本央行也扛不住了,被迫放弃了负利率政策,并宣布停止购债。消息一出,市场立马变脸,3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想卖都得降价,挂单一整天都没人接盘。这根撑了日本债市几十年的“定海神针”,正在松动。
更雪上加霜的是外部压力。美国突然对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加征25%的关税,丰田一年的海外利润就少了十几亿美元。内部,日元贬值到37年来的低点,进口能源、食品价格飞涨,超市里的大米涨价两成,便利店的便当悄悄缩水。经济的寒意,已经传导到了每个普通人的餐桌上。
说了美国和日本,咱们再来看中国,情况就“意外”了。
按广义政府债务算,我国当下的债务规模大概是86万亿人民币,折合约12万亿美元,比日本略多。但重点不在于总量,而在于两个核心不同:一是债务占GDP的比重,二是用处。
中国的总负债占GDP的比重约为75%(不同口径略有差异),远低于美国的124%和日本的263%。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算一笔净资产的账,情况就更明朗了。中国总资产是盈余的,能占到GDP的166%,减去负债后,净资产高达GDP的91%。 打个比方,你家有100万的资产(房子、车子、存款),但欠了75万的贷款,你的净资产还有25万。这能算负债高到活不下去吗?显然不能。
更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的债,花在了哪里?它没有变成维持全球霸权的军费,也没有单纯地用于社会消费,而是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件件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
2023年增发的那1万亿国债,基本都用来修水库、建防洪工程、改造城市排水系统,这些都是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基础设施。过去十年,花了20万亿人民币建高铁,现在总里程突破4万公里,把星罗棋布的城市串联成网;投了10万亿搞5G基站,现在全国的5G基站数量占了全球的60%以上。
这些钱,表面上是负债,实际上更是投资。 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就能“生钱”。就拿京沪高铁来说,一年运送上亿人次,年收入超300亿,早就回本盈利了。这些路、桥、网、电站,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骨骼”和“血脉”。所以,我国的债务,大多是“生产性负债”,借钱是为了建设、为了发展、为了未来能有更多的产出。
当然,很多人会提到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前些年,一些地方确实为了追求发展速度,通过融资平台借了不少钱,风险不小。但这两年,国家一直在“拆弹”。一方面,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用长期的、低息的债,换掉那些短期的、高息的债,给地方财政赢得喘息的时间。2024年就置换了15万亿元,光利息就省下近千亿。
另一方面,从根子上堵住乱借钱的口子。严控土地出让金,坚持“房住不炒”,让地方政府无法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现在地方发债,必须专款专用,修地铁、建学校,每一笔钱都得明明白白,并且有中央财政的信用兜底,系统性风险是可控的。
总结下来,中美日三国的债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说到底,债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债台高筑,却不知道钱花哪儿去了,或者花在了纯消耗的地方。美日的债务更像是滚雪球,在惯性下越滚越大,身不由己;而中国的债务,更像是种树,现在花钱买树苗、买肥料,是为了以后能在大树底下乘凉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巨额负债,中国的账本让人“意外”,而美日的未来,则更让人感到“窒息”。这场全球高杠杆时代的博弈,最终比的不是谁借钱的胆子大,是谁用钱的智慧更高明。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