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商家备好货品翘首以待,一边是街头示威人群高举标语,韩国旅游市场正上演冰火两重天。
明洞街头,几家化妆品店的店员站在门口张望,手里拿着准备好的中文导购牌。他们期待9月29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韩国对中国团体游客免签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一天。
然而不远处,一场百余人的极右团体“反华”示威正在上演。示威者举着写有“世界讨厌中国”的牌子,部分人向拍摄现场的中国游客爆粗口。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几天里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我开始重新考虑行程了。”原本计划国庆期间赴韩旅游的北京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毕竟假期有限,谁想花钱买不愉快呢?”
01 免签政策的高调登场
就在反华示威爆发的前两周,韩国政府刚刚高调宣布了对中国团体游客的免签政策。从今年9月29日至明年6月30日,3人及以上的中国团体游客通过指定旅行社报名,可享受最长15天的免签入境待遇。
韩国政府对此寄予厚望。法务部、文化体育观光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联合推进这一计划,预计试行期间将有约100万人次因免签政策新增访韩。
各地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仁川市依托威海—仁川港轮渡航线开发旅游项目;全罗南道筹划将饮食文化节与K-POP演出结合;庆州则推出“美食周”等品牌化项目。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明确表示,要摆脱过去低价团为主的旅游模式,重点发展“韩流体验”“会奖旅游”等高附加值商品。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02 街头示威的尴尬现实
然而,美好的愿景被街头现实击得粉碎。9月23日晚,韩国极右民间团体百余人在中区明洞入口的首尔中央邮局前集结,举行“反华”示威。
示威队伍经过首尔市政府大楼,抵达德寿宫大韩门。参加者声称中国介入世界各国选举,并认为6月举行的韩国总统选举无效。
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示威者向拍摄现场的中国游客爆粗口。一名中国籍女性当场表示抗议,与示威者发生口角,幸而警方及时介入避免了肢体冲突。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韩国警方已于本月12日禁止个别民间团体在明洞的中国驻韩大使馆前示威,但这些团体转而前往永登浦区大林洞等中国人密集居住地继续活动。
03 中国游客的矛盾心理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游客的内心是复杂的。韩国确实有其吸引力——距离近、航班多、购物便宜。首尔的化妆品价格比国内低30%,K-pop演唱会门票更容易抢到,韩式烤肉和炸鸡也确实美味。
但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开始权衡这种吸引力是否足以抵消可能遇到的不友好对待。
“在首尔街头,你能明显感受到当地年轻人眼中的不友善。”一位刚从韩国回来的游客描述道,“2025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情绪确实在持续攀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绪已经转化为具体行动。一些商家被指对西方游客更热情,对中国游客态度冷淡。在济州岛,甚至有当地居民拉横幅抗议免签政策。
04 韩国旅游的经济账
对中国游客来说,选择去哪里旅游是一个综合考量;但对韩国而言,这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旅游业占韩国GDP约3%,而中国游客贡献了近一半的收入。2025年前5个月,访韩外籍游客达到721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已恢复到疫情前的103.5%水平。
韩国政府陷入两难:一方面要迎合国内情绪,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中国游客提振经济。这种矛盾在政策制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刚刚实施的免签政策外,韩国观光公社还计划与微信支付、支付宝联合促销,以扩大中国游客的消费。但这些经济激励在负面事件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05 从“首尔病”到“掉头走”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反华示威发生的同时,韩国媒体却在大肆炒作所谓的“首尔病”概念——声称中国游客在首尔玩完后会哭得稀里哗啦,舍不得回国。
为证明这一观点,韩国记者专门跑到北京三里屯进行街头采访,在首尔和东京之间让受访者选择定居城市。结果八位选择首尔的受访者被重点突出,而其他选择上海等城市的声音则被剪掉。
这种“先定结论再找证据”的做法,很快被现实数据打脸。韩国官方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中国游客在首尔平均停留时间仅四天左右,真正选择留在首尔的不到百分之一。
更直观的证据来自机票价格:从首尔飞回北京的票价比飞过去贵,说明回国的人比去韩国的多。如今,随着反华示威的升级,这种“回流”现象可能会更加明显。
06 微妙的地方差异
当然,韩国对中国游客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就在首尔发生反华示威的同时,地方城市却在为吸引中国游客下足功夫。
全罗南道努力打造“味道与魅力之城”形象,计划向执行定期航线的航空公司提供补贴,并对在当地住宿的外国游客发放补助。
庆尚北道则配合10月举行的亚太经合峰会,推出“庆州美食周”“庆州之夜”等品牌化项目,并开发音乐节、主题旅游线路、XR体验巴士等新业态。
这种“中央冷、地方热”的现象背后,是地方经济对旅游收入的更直接依赖。但对于大多数中国游客而言,首尔、济州岛等传统热门目的地仍是首选,这些地方的负面事件更容易影响他们对韩国的整体印象。
在我看来:旅游本是双向奔赴的美好之事。韩国一边推出免签政策吸引中国游客,一边又放任反华示威破坏旅游环境,这种矛盾做法最终只会让自己付出经济代价。
今天的中国游客更加理性成熟,他们用脚投票的能力远超以往。当韩国社会还在为政治议题争执不休时,中国游客可能已经“掉头走”,寻找下一个更友好的目的地。
真正精明的国家懂得:欢迎游客不是迎合,而是开放包容的自信表现。大家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