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七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
中方打出的稀土牌打击确实不小,消息传出不到48小时。
三个美国的铁杆盟友,法国、瑞典、加拿大的高级官员几乎同时启程飞往北京。
就在一周前,特朗普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并扬言让盟友一起"孤立中国"。
但仅仅几天后,他最信任的盟友们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早在今年4月中国商务部就已经对钐、钆等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
但10月9日的两份公告,则把管制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等相关技术和生产线装配技术。
稀土虽然名字里带"土",但却是现代文明的"工业维生素",从智能手机到导弹制导系统,从电动汽车电机到风力发电机,都离不开稀土材料。
更让华盛顿焦虑的是彭博社的一份评估报告:美国即使全力推进稀土产业链本土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也至少需要10年时间。
而在这10年里,任何一个环节的供应中断,都可能让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陷入瘫痪。
稀土管制只是中国反制"组合拳"的一部分。另外中国海关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
不仅针对美国制造和运营的船舶,还包括美资持股25%以上企业控制的船舶。同时多家外国企业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一连串动作让美国业界"喊疼",纷纷请求中方"收回成命"。但更让特朗普政府难堪的是,它的盟友们并没有选择站在美国一边共同施压,反而争先恐后地飞往北京寻求对话。
10月15日至17日短短三天时间里,西方四国高官密集访华,形成了一场罕见的"外交风暴"。
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是最先抵达的,这位在爱丽舍宫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外交高手,此行肩负着特殊使命。
2025年5月中方与马克龙总统通电话时达成了重要共识,而博纳此次访华就是要落实这些共识。
博纳的访华被定义为"新一轮中法战略对话",这个机制本身就说明了两国关系的分量。对法国来说在中美激烈博弈的当下,保持与中国的独立对话渠道。
既是维护自身战略自主的需要,也是为欧洲在全球格局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紧随其后的是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作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瑞典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2025年恰逢中瑞建交75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的访问自然意义非凡。瑞典虽然加入了北约,但在对华关系上一直保持着相对务实的态度。
此次访华的重点,是推动两国在人工智能、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加拿大外长阿南德的访华,这是她今年5月上任以来第一次访问中国,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考量。
今年早些时候,加拿大追随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和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中国的反制措施很快到来:对加拿大的油菜籽、豌豆、水产品、猪肉等商品加税。
这让加拿大农业省份叫苦不迭,更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7月,美国对加拿大产品全线加征35%关税。
不到24小时加拿大外长就在吉隆坡主动会见了中国外长,新上任的卡尼总理提出"重新校准中加关系",实际上就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寻找新的经济支撑点。
阿南德访华前的表态很有意思,她强调加拿大与中国改善关系,是"主权国家的自主选择",一切行动都"以加拿大民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这话实则是在回应外界关于"是否害怕美国报复"的质疑,我们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是为了讨好谁或害怕谁。
西班牙外长阿尔瓦雷斯的访华同样意味深长,西班牙首相已经连续三年访华,这种高频率的高层互动在欧洲国家中并不多见。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西班牙成为欧元区中唯一一个GDP增速远超平均水平的国家。
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
这场"外交风暴"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特朗普政府对国际形势的严重误判。
第一个误判是把盟友当成可以随意摆布的"提线木偶"。特朗普似乎认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盟友们就会不计代价地跟随美国对抗中国。但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西班牙的反应最具代表性,就在特朗普威胁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的当天,西班牙议会以全票通过了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的议案。
这种"打脸式"的反应,充分说明了欧洲国家的真实态度,还有加拿大被美国加征35%关税后,加拿大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迅速转向与中国改善关系。
阿尔伯塔省政府甚至公开呼吁联邦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用取消电动车关税换取中国市场的农产品出口机会。
其次是严重低估了中国市场的"磁吸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瑞典为例,中瑞两国在10月刚结束的第四轮战略对话中,双方同意加快自贸协定升级谈判进程。并计划在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领域拓展合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美国企业也在"用脚投票",多家美国传统车企和电动汽车制造商开始考虑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中国,以避免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供应链中断。
最后是没有看透盟友的"战略觉醒",冷战结束后,美国习惯了在西方阵营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认为盟友会无条件追随自己的战略选择。
但如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稀土管制,让许多西方国家意识到,在关键矿产资源和材料领域,中国拥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中国不仅拥有资源优势,还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纷纷选择在这个时候访华。
它们需要确保在关键资源和技术领域不被"卡脖子",需要在中美博弈中为自己找到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这场"外交风暴"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用霸权手段捆绑盟友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思维,为了美国的利益,可以不惜损害盟友的利益。
对加拿大加征35%关税,威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要求欧洲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些做法都在消耗美国多年积累的信任资本。
特朗普本想联合盟友孤立中国,但最终可能陷入孤立的,反而是那个不断破坏全球产业链和经贸秩序的美国。
白宫的决策者们或许该反思,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谁才是真正的"麻烦制造者"?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