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位11年却出巡5次,是在游山玩水吗?专家:看他到过哪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秦始皇五次大规模出巡,不是为了舒适车马与名山祭拜

每一条路线背后,埋藏着深远的政治算计与权力欲望。

从陇西到会稽,这场跨越万里的行走,更像是对权力极限的试探与昭示,真正目的,从不在路上。

西北边陲起笔

秦王政十七年,刚刚完成六国并吞,第一个巡行目标却不是中原重地,而是远在西北的陇西与北地。

很多人以为这次出巡是一场告祖敬宗的表忠,但实质上,这一步棋瞄准的,是刀光剑影之外的边疆震慑。

陇西,秦人祖地,

第一站设在此地,表面上是去桥山拜谒黄帝,实则是一次“祖权正统”的宣示。

不去齐赵鲁,不去三晋魏楚,先走秦人起源之地。

用血统和信仰,重塑一个全国政权的身份归属,这是一场符号级的统治动员。

告诉中原旧贵族,权力的合法性,不再依赖六国封禅传统,而是从“华夏西源”的秦人出发。

从陇西继续北行,到北地,沿途的部署则更具军事含义。

鸡头山一带,地形险峻,隔着就是匈奴出没的草原地带。

站在山顶远眺时,蒙恬已经在为北击行动绘制草图,两年后,他将带30万人北进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雏形。

换句话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不是庆功,而是在点兵。

西北边陲的百姓对这场出巡充满戒备。

山民报告说,秦兵在每个村落都记录男丁数量,查看粮仓牲口,甚至丈量道路宽窄。

这些细节背后,是一套快速调兵体系的筹建。

鸡头山下的一个老兵说:“皇上是来看祖先?我看是来量兵器。”这句玩笑话,最终成了边塞军营里流传数年的口头禅。

沿线还传出一个奇怪命令:拆旧城,填旧壕,任何与六国有关的地标要尽快抹除。

有村落世代祭拜赵国旧神,被兵士责令砸碎神像,贴上秦王圣旨。

这是在清洗意识形态,把对祖先的崇拜改写成对君权的顺服。

这次西巡最终没有任何大张旗鼓的封禅,仅在北地立一石碑,上刻十六字:“六合并一,四海归秦,诸侯已息,王道已平。”字不多,但每一笔,像刀子刻入旧贵族的脸上。

这是秦始皇的第一张“通缉令”——针对一切不服气的人。

东巡琅琊三度往返——旧贵胄的最后尊严清算

如果说西巡是对边疆的试探,那连续三次东巡,就是一场针对六国余孽的彻底清算。

目标明确,落点精准,尤其集中在齐地。

齐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也是最不服秦制的封地。

琅琊台附近,贵族私学犹存,旧制祭祀未断。

第一次东巡,秦始皇就带了两万兵士进入临淄。

当地士族以为是新政颁布,结果一夜之间,族谱被焚、家庙被毁,祖坟被标记。“琅琊一夜,火照三百里”。

临淄村民在口耳相传中,至今记得那年的春风有多燥。

这种“削根断脉”的方式不是偶然。

第二次东巡,皇帝去了泰山、梁父山、芝罘、曲阜。

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六国“天命”信仰的集中地,齐鲁之地重祭祀,尊孔孟,奉天地。

秦始皇却偏偏在泰山封禅,立《泰山刻石》,大书“皇帝功德”。

据史书记载,他在封禅仪式上,命百官跪地朗诵“皇帝一统,六合太平”,声音穿透山林。

封禅不是宗教仪式,而是政治压制。

泰山之巅曾有周、齐、鲁王封土祈福,如今被一块秦碑覆盖。

就连旁边的孔庙,也被强令改写祭文:“孔子生于鲁,知天道,不识圣命。”这一改,等于宣判儒家思想为秦制叛逆的理论根源。

第三次东巡,特地驻扎琅琊台,命人在崖壁上刻下秦法新条款。

包括婚姻制度、地亩丈量、徭役改革。这不是简单立法,而是直接用法律文本,去渗透六国民间规则。

边疆出巡与军事逻辑

鸡头山下,蒙恬接过竹简,字迹锋利如刀:“即日起北击匈奴”。

那年是公元前215年,战车驶出咸阳,直奔上郡,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目标已不再是山川祭祀,而是动刀兵的边疆。

西北的上郡,原本是匈奴南下的通道。

十年前,秦将王翦灭赵后在此设郡,但边民始终惶惶。

鸡头山之行,一是为震慑,一是为决断。

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进,夺河南地,修直道至九原。

秦直道,全长七百公里,从咸阳贯通九原,当年役使数十万兵卒、刑徒,在寸草不生的黄土坡上,一寸寸削平高丘,堆起路基。

道宽五十步,中段为石板,两侧置烽燧和水站,是军道,更是秦帝国权力深入草原的象征。

而与此同时,东方沿线的城郭却在悄然拆除。

齐地旧都临淄、赵国大梁的护城河和高墙一夜间被推平。

这不是单纯的“清理”,而是削弱六国余脉的军事根基,统一不是纸面上的地理合并,而是连土城砖瓦都不容保留。

南方的云梦泽与会稽山,公元前210年成为帝国另一端的焦点。

随行史官记下这次南巡的祭祀地名:“钱塘江、会稽山、虞舜庙”,祭祀舜与大禹,不止是仪式,而是在楚地,深处重申秦朝合法性,强调中原秩序对南方的主导。

云梦泽中,南越遗族仍未臣服。

广西桂林、广州象郡等地,当时虽名义上为郡县,实则山林纵横,地头武装不时反叛。

秦始皇命迁徙五十万罪犯南下垦边,以刑代兵,种地筑城并驱蛮。

岭南三郡的成形,不是靠谈判,而是靠劳役和刀斧。

会稽山下,秦始皇手持简牍,眼神未曾离开脚下山路。

他知江南潮湿难行,但亦知若此地不入掌心,南楚余绪终是威胁。

三次东巡中的一次便绕入会稽,其背后是对楚地归心不坚的担忧。

南方并不比北方安静,北有草原敌骑,南有水泽游兵。

一个集中化的帝国,必须让铁骑和铁锹同时落在边地土地上,从鸡头山到钱塘江,秦始皇将兵锋化为政令,将出巡化为征服。

神性建构与长生焦虑——权力顶峰的裂缝

泰山封禅之后,秦刻石上刻下“皇帝诏曰:德化八极,光被四表”,字字嵌石,笔笔争光。

但登临封禅的,不止是皇帝,还有一种裂开的神性焦虑。

公元前219年,荧惑星入心宿,术士告变:“主死兆”。

陨石坠落东郡,石上刻字:“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大怒,掘地烧石,屠村焚尸,却压不住内心动摇。

徐福出现在这一年,献策曰:“蓬莱有仙药,可长生。”

于是开始了第五次东巡,亦是最后一次。

车队绕过琅琊、抵芝罘,船队装载童男童女东渡,史载“数千人,未归”。长生计划从未实现,却耗尽巨资。

琅琊山上的石刻依旧高立:“皇帝东巡,平海内,制海外。”

自信与虚妄在同一块石头上交织。民间流传的“祖龙死于沙丘”预言,像浓雾一样缠绕巡行车队。

“祖龙”之名非颂辞,而是一种恐惧的称谓。

每块刻石,每次封禅,都在打造一个“神”的形象。

但神不该惧死。秦始皇身穿玄衣,象征水德,却在沙丘宫中口吐鲜血,遗诏封存,棺木用鲍鱼掩腐。

徐福未归,蒙恬死于阴谋,帝国天命开始崩裂。

刻石成了空文,巡行车队成了送葬行列。

一个统治者在权力顶峰转身寻找仙道,其实是政权开始失重的信号。

嬴政知民怨难抚,知匈奴难绝,知六国余火未灭,但却相信“气可转、命可续”。

泰山、会稽、琅琊、云梦,这些山水最终未赐予他长生,反倒在岁月中将他永远困在封禅碑文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标签:历史   游山玩水   专家   泰山   陇西   鸡头   云梦   祭祀   帝国   皇帝   匈奴   权力   边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