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那边闹得挺大的事儿,富士康把大批中国工程师从当地iPhone工厂叫回国了。这事儿从五月份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名员工走了。印度媒体和行业协会急了眼,觉得这会砸了他们的智能手机出口计划,本来瞄准每年三百二十亿美元的目标,现在看来悬了。说白了,印度制造这几年风头正劲,但核心技术转移和生产线运转,还得靠中国工程师顶着,要是人一走,留下个半拉子工程,印度人自己玩不转。
富士康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厂,早几年就把部分iPhone组装线移到印度南部,主要在泰米尔纳德邦。为什么去印度?主要是看中劳动力成本低,还有政府补贴。苹果想分散供应链,避开单一依赖中国大陆的风险。从二零二一年起,富士康就把中国工程师派过去,帮着建厂、培训本地工人、调试设备。这些人不是一般员工,都是经验老道的,负责从零教印度人怎么组装高端手机。印度那边起步晚,四年前才大规模干这个,现在全球iPhone产量五分之一出自印度,但这背后是中国工程师一步步带出来的。
可突然间,富士康开始撤人。五月初,第一批员工接到通知,返回中国大陆。接着一个月内,人数越来越多,到七月彭博社爆料时,已经超三百人。留下的主要是台湾籍支持人员,中国大陆员工基本走光了。富士康没给出明确原因,苹果也闭口不谈。但有消息说,这可能和中国大陆加强技术出口管制有关。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官员就提醒监管部门,限制高科技设备和知识往印度、东南亚转移,防止产能外流太快。毕竟,核心技术不能随便漏出去,得保持产业链可控。
印度那边反应挺快。电子行业协会马上向政府喊话,说要是中国工程师不回来,行业就完了。为什么这么慌?因为这些工程师是中坚力量,负责技术转移和效率优化。没有他们,印度工厂的良率和产能都得打折。举例,印度iPhone组装现在占全球百分之十八到二十,但复杂组件如屏幕、面部识别模块,还是在中国大陆预组装好再运过去。最终产品标着“印度组装”,但大部分活儿在中国干。富士康撤人后,培训本地员工的进度慢了,生产成本可能涨,装配线效率降百分之十左右。苹果正准备iPhone17扩产,新厂二零二六年投产,本想让印度供应美国市场大头,现在这计划得调整。
更深层看,印度制造的弱点暴露了。基础设施跟不上,中国工厂电力稳、供应链全,印度常断电,物流乱。政府政策也坑人,补贴许诺了不兑现,还强制企业用本地高管、多雇印度人,赚的钱得在本地花,不能随便汇出。这让外资灰心,当初兴冲冲来,现在不少想撤。富士康不是第一家,之前中资企业就因为签证卡脖子、敌对氛围,员工心情差。印度在中印关系上当美国棋子,对中国企业限制多,签证不给发,员工来回不便。在哪赚不到钱,非得去印度忍着?
从企业角度,富士康调整是战略需要。全球供应链重塑,苹果想多元化,但印度环境不理想。富士康在越南、台湾有备选,部分订单回流中国大陆。撤人后,印度工厂靠台湾和本地人撑,但培训周期长,短期产量波动。印度政府回应说,这是企业自家事儿,苹果有备用方案,不会大乱。但行业协会不这么想,预测出口额损失数亿美元,目标三百二十亿美元泡汤。
这事儿也反映大国博弈。中国产业政策强调有序转移,先国内从东到西,再到友好国家。技术安全第一,不能让核心东西外泄。印度想借外资升级制造业,但依赖中国工程师太多,自己基础弱。莫迪政府推本地化,可执行起来难,外资信心掉。结果,印度制造表面热闹,实际技术空心化。苹果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说,这影响小,因为早规划好,但对印度是警钟。
长远看,印度得自力更生。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别总坑外资。否则,中国工程师一走,其他企业跟进,产业链断裂。富士康这步棋,提醒大家,制造业不是光有廉价劳动力就行,得有技术积累和稳定政策。中国工程师回国后,多去深圳或其他厂,继续干活,生活稳当。印度工厂逐步本地化,但需两年恢复势头。
总的,这事儿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利益博弈。印度想抢制造业蛋糕,但底子薄,靠中国人撑场面。中国护技术,企业避风险。谁都想赚大钱,可现实复杂。印度慌是真慌,制造梦得慢慢醒。希望他们学聪明,别总自大。制造业是硬实力,得一步步来。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