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围绕“预制菜”的争议,将知名中餐连锁品牌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9月10日,罗永浩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句话很快引发大量关注,成为微博和抖音上的热议话题。
很多人对“预制菜太多”和“价格偏贵”感同身受,纷纷在网上吐槽自己的用餐经历,质疑西贝的菜到底是不是现做的。
很快,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我们做的菜不算预制菜,都是按国家标准来的。”他解释,西贝是先在中央厨房处理好一部分,再由门店现做,还宣布所有门店后厨都可以参观,欢迎大家监督,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9月12日罗永浩开设直播,分别在微博、抖音、B站同步进行,三平台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万。这场直播被不少网友称为“预制菜行业的315现场”。
罗永浩在直播里表示,他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觉得餐厅应该提前告诉顾客。多家媒体去西贝门店实地拍摄,发现厨房里用了冷冻鱼、袋装鸡汤等,引发更多质疑。
9月13日,贾国龙在某行业微信群中承认:“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但这句话后半段被网友扒出,内容提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这进一步刺激了罗永浩的回应:“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
风波很快升级,大家开始批评的不只是菜,而是西贝的回应方式。消费者更不满的是品牌的态度,而不是菜本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就已经将“标准化、工业化”的理念引入国内餐饮行业。此后,像真功夫、小肥羊、海底捞等品牌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中央厨房和标准化操作,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朱毅也指出,肉类加热后蛋白质流失不超过5%,意味着预制菜在营养保留上并不逊色于现做菜品。
问题并不出在“预制”,而是“说没预制”。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吃下去的并非“现炒现烧”,而品牌却始终避重就轻,自然会产生不信任。这才是公众情绪爆发的根本原因。
胖东来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典型对照。它同样销售速冻食品、临期商品,但会将所有信息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让顾客自行选择。信息透明,反而更容易获得信任。
西贝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这种意识。如果一开始就真诚地解释中央厨房是怎么运作的,并说清楚“预制菜”和“预处理”有什么区别,事情可能就不会闹这么大。
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报道,贾国龙在采访中提到,仅9月10日至11日单日全国门店营业额总计各下滑超过100万元,12日预计损失达200-300万元。说明这场风波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了企业经营。
9月15日中午,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认“我们的产品工艺与顾客期望存在偏差”,并提出改进措施,包括加强信息公开、改进菜品工艺、接受顾客监督等。
餐饮工业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信任不能被抛在后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预言:“中餐的标准化和工业化,将引发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其实这种趋势已经开始了,但能不能顺利走下去,关键在于够不够透明、会不会跟消费者好好沟通。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