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清末时期高密的城墙、通济桥、郑公祠和街头的德国兵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胶莱平原腹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1898 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1899 年胶济铁路勘测延伸到高密时,引发了高密百姓的强烈反抗。德国以此为借口派兵驻扎在高密,本组图片即为当时活动在高密的德国人所拍摄。

通济桥

高密老城东城外的通济桥,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孔桥,横跨在小康河上,桥的南北两侧皆建有石阶。1969年为扩建高密人民大街,通济桥被拆除。需要一提的是,当年带领高密百姓抵抗德国修铁路的孙文,便是在这座大桥附近被清政府杀害的。

桥上

一群德国士兵和当地百姓在通济桥上的合影。此时的小康河水要丰沛许多。1904 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高密站正式投入运营,这座石桥也成为城区前往车站的重要通道。

星聚门

通济桥西端的高密东门瓮城,瓮城上也建有城楼,其位置大致在今东风大桥西首附近。旧时高密一共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 “星聚”、西门 “通德”、南门 “永安” 和西南门 “保康”。

城墙上

一群游览高密城墙的德国士兵。高密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 年),最初为夯土城墙,明朝嘉靖二年(1523 年)改筑为砖城。可以看到,当年高密的城墙十分坚固。

石牌坊

高密城内南大街上的石牌坊,牌坊上上方的匾额上刻有“敕旌节孝”的字样,下面一行大字为“名标彤史”四字,据记载,此牌坊为旌表单身诚之妻张氏而立。

合影

在高密街头的另一座牌坊下,一群德国士兵和当地百姓的合影。据清末的《高密县志》记载,当时高密境内共有功德坊、节孝坊、科举功名坊三十九座,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上。

合影二

德国士兵和当地百姓站在街道边的一片凉棚之下,其中有不少的孩子。当时的阳光非常强烈。

监狱

高密监狱内,一群戴着木枷和锁链的囚犯站成一排,狱警站在最前面。监狱的围栏做工非常精细,并不像影视剧中用木棍组成的简陋牢房。结合中间那把西式椅子,大致可以推断这座监狱是由洋人设计建造的。


郑公祠

郑公祠是为纪念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而建的祠堂,始建于东汉末年,历史上屡毁屡建。在此之后的民国和1987年又有过两次重修,现已变得面目全非,感觉唯一不变的只有门前这个高高的台阶。

郊游

在高密城外游览的德国士兵,此时正在一片小树林里休息,其中有海军也有陆军,一个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小男孩在旁边好奇地观看。

休息

几名德国海军士兵坐在一座很大的墓冢前休息,其中一个家伙正举着瓶子猛灌啤酒。在他们前面,蹲着三个中国的小孩子,虽然衣着完整,却都很瘦弱。

行路者

高密城外,一个男孩牵着一头毛驴,毛驴背上坐着一名身材高大的老太太,这是祖孙俩走在进城的路上。老太太裹着尖尖的小脚,少年光着脚,但总体看来,这户人家的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

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划拨一万两白银,购回了德国营房用于筹办胶高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今高密古城中学),图为学堂成立后,原驻扎于此的德国水兵在门前合影。

强盗们

两名日本人和一群德国人在高密的合影,其中有一人是个女子,却穿着男人的服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随即出兵山东占领了胶州湾以及胶济铁路沿线。这片美丽的地方被易手,继续着被强盗霸占的悲惨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高密   德国   清末   城墙   山东潍坊   时期   街头   牌坊   士兵   百姓   监狱   东门   城外   学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