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欣阅
9月30日到10月1日,当许多人还沉浸在国庆假期的惬意之中时,全球AI芯片的竞技场上空,却已是战云密布。
三声惊雷,几乎同时炸响:一家名为Rebellions的韩国初创公司宣布完成一笔2.5亿美元的融资。科技巨头Meta被传正与另一家新锐Rivos洽谈收购。而资深玩家Cerebras更是豪取11亿美元巨款,为IPO前的冲刺备足弹药。
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商业动态,实则指向同一个目标——那个稳坐AI计算王座的绿色巨人,英伟达。
这并非偶然的骚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多线并进的围攻。这场“围攻光明顶”的背后,挑战者们正沿循的三条迥异却又互补的战术路径。
它们分别是:从帝国边缘撕开缺口的“精准狙击”,瓦解其软件护城河的“生态策反”,以及在物理层面实现碾压的“极限创新”。
面对英伟达这座几乎无法正面撼动的庞然大物,聪明的挑战者都选择了一个共识:不打阵地战,要打游击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通用计算这个主战场,转而瞄准了特定应用场景或特定市场,试图用效率和成本的优势,先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
这场战术的优秀范本,非“韩版英伟达”的Rebellions莫属。这家公司很清楚,上来就想全面超越英伟达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他们的第一枪打得极为刁钻。首款芯片Ion,没有去追逐大模型训练的风口,而是直指金融高频交易。
一击得手后,Rebellions紧接着亮出了第二招,这次的目标是效率。他们的第二款芯片ATOM,专为AI应用中更为普遍的“推理”环节而生。它并不追求极致的算力峰值,而是死磕能效比。根据他们的说法,ATOM的能效表现,最高能比英伟达曾经的王牌A100高出44%。
这个数字对于那些运营着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电费账单高得吓人的大型数据中心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诱惑。
更绝的是,Rebellions不仅在技术上精准打击,在商业布局上也同样老练。他们通过引入沙特阿美旗下的基金Wa'edVentures,Rebellions不仅在B轮和最新的C轮融资中获得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直接敲开了广阔而富饶的中东市场大门。
相似的剧本也在美国上演。成立于2021年的Rivos,由一群来自苹果、谷歌的“芯片老兵”组建,他们的目标同样清晰明确:不跟英伟达拼存量,而是拼未来。他们计划利用台积电最先进的3nm工艺,结合创新的芯片架构,打造出在成本和能耗效率上都能全面超越英伟达旗舰GPU的产品。
所有挑战者都心知肚明,英伟达最坚不可摧的堡垒,并非某一款GPU,而是那个名为CUDA的软件生态系统。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无数开发者、研究机构和应用程序牢牢地捆绑在英伟达的战车上。想要真正撼动其霸权,就必须瓦解这座无形的壁垒。
一场旨在釜底抽薪、构建开放替代方案的“软件战争”已然全面爆发。在这场战争中,Rivos扮演了冲锋陷阵的急先锋角色。他们做出的第一个战略抉择,就是将芯片的底层架构建立在开放的RISC-V指令集之上。它相当于在芯片世界里,试图打造一个对抗苹果iOS的“安卓系统”。从根基上摆脱对Arm等专有架构的依赖,为建立一个真正开放、不受单一公司控制的生态铺平了道路。
然而,Rivos最具杀伤力、也最具战略野心的举措,是他们正在开发的一款特殊软件工具。这款工具的功能只有一个:将开发者们用英伟达CUDA编写的代码,自动转译到Rivos自己的平台上。这是一记直捣黄龙的“釜底抽薪”之计!它直接命中了CUDA生态最大的痛点——高昂的迁移成本。
无数开发者之所以离不开英伟达,就是因为他们多年的代码积累和技术习惯都构建在CUDA之上。一旦有了这个“翻译器”,开发者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叛逃”到新的平台,这无异于在英伟达坚固的城墙下挖开了缺口,意图“策反”其生态内的忠实用户。
这场生态策反战,很快就吸引了巨头的目光。彭博社在10月1日曝出消息,称Meta正在与Rivos洽谈收购事宜。像Meta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他们寻求的,是彻底的“芯片自由”,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通过收购Rivos这样的技术团队,Meta可以大大加速打造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完全自主可控的全栈生态,这无疑会让英伟达不寒而栗。
事实上,构建自有软件平台已经成为所有挑战者的共识。无论是Rebellions还是后面要提到的Cerebras,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自己的统一软件栈,并努力确保对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AI框架的无缝支持。
在前两种战术之外,还存在着第三条,也是最为激进、最具颠覆性的一条路径。这条路上的玩家,不屑于在现有规则里玩追赶游戏,他们试图直接用物理学的力量重塑游戏规则,通过创造出性能存在代差的“新物种”,实现对现有技术路线的“降维打击”。
这条路线最极致的无疑是Cerebras。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公司,其核心技术理念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离经叛道的色彩——“晶圆级计算”。在传统的芯片制造流程中,一块完整的圆形硅晶圆会被切割成数百个独立的小芯片。而Cerebras的创始人却提出了一个骇人的想法:为什么要把晶圆切开呢?我们能不能直接用一整块晶圆,来做一颗史无前例的巨型芯片?
这个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天方夜谭的想法,被Cerebras用行动变成了现实。从2019年的第一代WSE-1到如今的旗舰产品WSE-3,Cerebras一次次刷新着人类对芯片尺寸的认知。最新的WSE-3,其面积足足比当前市面上最大的GPU还要大出56倍!
当然,要驾驭这样一头“性能怪兽”,需要的是一系列堪称工程奇迹的解决方案。为了给这颗巨型芯片供电和散热,Cerebras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发动机缸体”的特殊封装和冷却方案。在这个系统内部,闭环的水冷管路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将热量高效地带走,确保芯片稳定运行。
而这种极限创新带来的回报也是惊人的。根据Cerebras自己的说法,其CS-3系统在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速度上,能够达到竞争对手产品的20倍以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性能提升,而是一种足以改变战局的非对称优势。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像Cerebras一样激进,但通过突破硬件物理极限来获取性能优势,已经成为一种行业趋势。
Rebellions最新的REBEL-Quad芯片,就采用了先进的小芯片整合技术,将多个小芯片封装在一起,实现逼近2PFLOPS的强大计算能力。
而Rivos从一开始就瞄准台积电的3nm工艺,也是希望借助最前沿的制造技术,在性能和能效上取得突破。这些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在硬件的物理层面,战争的维度正在被不断拉高。
9月底那看似平静的48小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了AI芯片领域波澜壮阔的变革图景。
精准狙击、生态策反与极限创新,这三条战术路径,分别从市场、软件和硬件三个维度,对英伟达的统治地位发起了全面的、立体的围攻。
当然,现在就断言霸权终结还为时过早。那个绿色的巨人绝不会坐以待毙,它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根基依然难以撼动。
而挑战者们,无论是Rebellions的市场开拓,Rivos的生态构建,还是Cerebras的激进创新,都各自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商业挑战。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